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
浏览次数: 97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
攀援而登 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2、理解古今义的用法。
未始 累知 然后 于是乎
22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3、理解“也”的含义。
4、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时代背景,理解主题。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北宋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四、通读课文(听录音)。
1、给下列字注音。
林壑 晦明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觥筹交错
2、填空。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被贬后——的——情怀。前人说它“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
教学内容:学习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解新课。(第1段)
1、这一段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怎样定亭周围的环境?
(山、泉、亭的景色)
远景——山(色)静
环境 中景——水(声)动抒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近景——亭(形)静
作亭者
2、亭名由来 命名者
命名之意
3、哪一句是破题句?哪一句微露主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讲解第2段。
1、这一段采用怎样的结构?
(分、总)
2、山间朝暮之景有哪些?四时之景又有哪些?
朝——明
朝暮之景 暮——溟
分 春——发而幽香
夏——秀而繁阴
四时之景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石出
3、写山间景物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写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视觉、嗅觉)
4、哪一句是总收之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五、练习。
理解“而”字的用法。
日出而林霖开、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佳木秀而繁阴。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内容:学习第3、4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第3、4段。
1、概括此段的意思。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酒、渔、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定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当地,提示宴酣之乐来自于山水之乐。)
3、怎样写归时情景?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4、归后情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四、总结。
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乐)
2、文中写了谁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从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礅守游而乐。)
4、怎样理解“醉”与“乐”?
(“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3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教学目的:
1、理解游记小品的特点。
2、理解比喻甸的用法。
3、理解“之”字的用法。
教学法重难点:
理解、掌握比喻句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其创作风格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介绍“满井”。
三、讲授新课。
1、通读全文(听录音)。
2、疏通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鹄,鬣,茗,LEI,蹇,倩女,髻鬟,汗出浃背。
3、讲解新课。
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城中“余寒”景象。)
“余寒”的具体表现怎样?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什么?
(寒冷的程度。)
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作者怎么样写景?写了什么景?
(水光山色,柳条麦田,心脏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怎么样写水
(?波色微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怎么样写山?
(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
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
写游人“泉而茗者,LEI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写鸟、鱼,“瀑沙之鸟,呷浪之鳞”,它们的欢乐不亚于游人,仿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具有哲理意味。
最后一段。
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小结。
写景状物的特点:白描的手法,拟人的写法,生动的比喻。
五、练习。
1、“之”的用法。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限定)脱笼之鹄,瀑沙之鸟(修饰)倩女之HUI面,髻鬟之始掠(舒缓语气)
2、比喻的用法。
(1)若脱笼之鹄(以物喻人)。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3)麦田浅鬣寸许。
24 峡江寺飞泉亭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抒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思想,增强探求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山水游记小品文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清朝人。他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独创。他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三、通读课文(或听录音)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通过写自己的心情引出飞泉亭。
第二段:通过写其他瀑布虽奇但得不到从容而观的特点为下文写飞泉亭张本。
第三段:借写飞泉亭旁边的东峡山的古松的奇异,侧面写飞泉亭的清幽环境。
第四段:描绘飞泉亭及人置身于飞泉亭中的活动及感受。
第五段:写水声、鸟声、松声、吟咏之声交互错杂的情景,借以突出飞泉亭的独特魅力。
第六段:交代作记缘由。
四、练习。
1、体会并读准下列语句的语气,并将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在疑惑不解中表示赞叹)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故意神化其事,以表示强烈的赞美礼之情)
(3)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对意外的欢欣表示感叹)
(4)寺河能飞!惟他日无余之魂梦式飞来耳。
(否定传说,却另创“神话”说梦魂再来,是悲凉的调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
攀援而登 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2、理解古今义的用法。
未始 累知 然后 于是乎
22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3、理解“也”的含义。
4、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时代背景,理解主题。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北宋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四、通读课文(听录音)。
1、给下列字注音。
林壑 晦明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觥筹交错
2、填空。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被贬后——的——情怀。前人说它“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
教学内容:学习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解新课。(第1段)
1、这一段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怎样定亭周围的环境?
(山、泉、亭的景色)
远景——山(色)静
环境 中景——水(声)动抒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近景——亭(形)静
作亭者
2、亭名由来 命名者
命名之意
3、哪一句是破题句?哪一句微露主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讲解第2段。
1、这一段采用怎样的结构?
(分、总)
2、山间朝暮之景有哪些?四时之景又有哪些?
朝——明
朝暮之景 暮——溟
分 春——发而幽香
夏——秀而繁阴
四时之景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石出
3、写山间景物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写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视觉、嗅觉)
4、哪一句是总收之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五、练习。
理解“而”字的用法。
日出而林霖开、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佳木秀而繁阴。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内容:学习第3、4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第3、4段。
1、概括此段的意思。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酒、渔、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定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当地,提示宴酣之乐来自于山水之乐。)
3、怎样写归时情景?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4、归后情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四、总结。
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乐)
2、文中写了谁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从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礅守游而乐。)
4、怎样理解“醉”与“乐”?
(“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3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教学目的:
1、理解游记小品的特点。
2、理解比喻甸的用法。
3、理解“之”字的用法。
教学法重难点:
理解、掌握比喻句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其创作风格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介绍“满井”。
三、讲授新课。
1、通读全文(听录音)。
2、疏通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鹄,鬣,茗,LEI,蹇,倩女,髻鬟,汗出浃背。
3、讲解新课。
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城中“余寒”景象。)
“余寒”的具体表现怎样?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什么?
(寒冷的程度。)
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作者怎么样写景?写了什么景?
(水光山色,柳条麦田,心脏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怎么样写水
(?波色微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怎么样写山?
(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
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
写游人“泉而茗者,LEI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写鸟、鱼,“瀑沙之鸟,呷浪之鳞”,它们的欢乐不亚于游人,仿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具有哲理意味。
最后一段。
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小结。
写景状物的特点:白描的手法,拟人的写法,生动的比喻。
五、练习。
1、“之”的用法。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限定)脱笼之鹄,瀑沙之鸟(修饰)倩女之HUI面,髻鬟之始掠(舒缓语气)
2、比喻的用法。
(1)若脱笼之鹄(以物喻人)。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3)麦田浅鬣寸许。
24 峡江寺飞泉亭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抒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思想,增强探求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山水游记小品文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清朝人。他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独创。他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三、通读课文(或听录音)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通过写自己的心情引出飞泉亭。
第二段:通过写其他瀑布虽奇但得不到从容而观的特点为下文写飞泉亭张本。
第三段:借写飞泉亭旁边的东峡山的古松的奇异,侧面写飞泉亭的清幽环境。
第四段:描绘飞泉亭及人置身于飞泉亭中的活动及感受。
第五段:写水声、鸟声、松声、吟咏之声交互错杂的情景,借以突出飞泉亭的独特魅力。
第六段:交代作记缘由。
四、练习。
1、体会并读准下列语句的语气,并将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在疑惑不解中表示赞叹)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故意神化其事,以表示强烈的赞美礼之情)
(3)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对意外的欢欣表示感叹)
(4)寺河能飞!惟他日无余之魂梦式飞来耳。
(否定传说,却另创“神话”说梦魂再来,是悲凉的调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三册教案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三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五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四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之五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栏目导航
九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应有格物致》教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庄子故事两则》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心声》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地下森林断想》教学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学设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一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三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五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二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四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蝈蝈与蛐蛐、夜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词五首》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诗两首》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诗经两首》教学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谈生命》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那树》教学设计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