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94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3、《致青年公民》诗句简短有力,节奏明快,采用阶梯式的诗行排列,使诗的旋律具有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六月,我们看海去》通过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语词,通过押韵和语气声调本身所显示的节奏,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韵律感,仿佛能使我们听到一群风风火火的年轻人奔向大海的脚步声,这种节奏感与诗歌的内在情感旋律相吻合,真切地传达出青年人在一起时闹闹嚷嚷的景象,和青春期那种难以抑止的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雨巷》的节奏,舒缓悠长,回环往复,全诗一韵到底,又在许多诗行中重复用韵,形成了极富音乐美的韵律,表现了柔婉缠绵、惆怅彷徨、迷惘哀怨的情感。
  4、略
  5、《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致青年公民》体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献身祖国建设,改造大自然、开创新生活的理想与激情。《相信未来》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六月,我们看海去》体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青年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和勇于闯荡的生命渴望。
         体悟人生
  活动体验(一)
  1.略
  2.例: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壮志和追求。
  3.这句话的要点把握是“机遇”与“准备”的关系。
  活动体验(二)
  1.学习材料中能反映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那份辛劳、那份焦虑、那份激动的相关内容有:
  (1)辛劳:
           一手托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
           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
   (2)焦虑:
           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喊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 
   (3)激动:
           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炫耀……
  2.学习材料中有关“两代矛盾”的形成的原因: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父与子”时常被看作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的时代。③子女的盲目与急躁。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能有时像朋友般的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3.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出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
           
  ⑵“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征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励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路途中奋力前行,为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断地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的奋斗当中去。
           
  ⑶“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还是不值得”。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设计未来
  方案A
  1、本文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提出了选择职业时的原则,一是怎样选择职业,二是选择怎样的职业。前者主要反映了对选择职业方法的考虑,马克思提出应考虑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等三方面的因素,以适合自己为原则。后者主要体现了对选择职业价值的追求,马克思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2、 略
         3、 略
         4、 略
  方案B
  1、①作者在选取“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时,首先选择了“水”、“空气”、“阳光”,因为这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随后作者选取了“鲜花”,选择“鲜花”的理由是作者认为鲜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在选择生命中最后一样东西时,作者放弃了“父母”、“孩子”、“爱人”,而最终选择了“笔”。不是“父母”、“孩子”、“爱人”不珍贵,而是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笔”是作家的真爱。②在一样一样舍弃的过程中,“我”是痛苦的,作者最终宁愿舍弃生命都不愿放弃手中的“笔”,其理由只有一个,生命的存在是要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作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写作,放弃了手中的笔,生命便失去了意义。
  2、这两道题要在学生有了选择的切身体验后,结合自身的选择感悟去谈。一是人生方向的清晰和目标的单一,二是明确了生命存在意义后,剩下的就应是勇敢的实践努力。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上一页  [1] [2] [3] [4]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