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五册教案全集》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五册教案全集》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15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五册教案全集》教学设计,
5、邹与楚战,在文章中是比喻还是类比?
化解:这是课文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比喻,首先必须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存在,其次,必须具有相似点。邹与楚战是战争,齐与诸侯战,还是战争,事物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存在种类 上的不同,明显不是比喻。类比,即把相同、相似或者在某一点上义理相通的事物并在一起,使其相互参照,来阐明一种事理,或表现一种情景。类比,因也有两物相喻的意思,所以有的修辞学家称之为扩喻。但类比不是比喻。比喻一般使用喻词,喻体不能脱离本体独立存在,喻体同本体的关系是依属关系;类比不使用比喻词比体可以离开本体单独存在,两者的关系为平列关系。典型例子有鲁迅《文学和出汗》中的句子:“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与“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这两者之间的强盗逻辑上的互通,就是类比。再如毛泽东《论持久战》中为了说明战争中必须有进有退,他连用“吃饭”与“拉屎”、“睡觉”与“起床”两件事物进行类比,生动地阐明了进与退的一体性,具有很强的启示力量。
邹与楚战不能取胜,与齐以一服八不能取胜,道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力量悬殊,取类作比,目的是阐明事理,让齐宣王从这对类似相通的事物的联想中,明白霸天下的可怕的危害。
6、孟子的经济思想在课文中的反映
化解:孟子的经济思想在课文中的反映,就是“制民之产”。与讲求霸道的学说比起来,孟子的“仁政”学说,如果没有经济作为基础,必将缺乏底气,所以,孟子非常详尽地解说了自己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民之产”的经济思想。这一部分内容在阅读时容易忽视,因为课文较长,老师讲到这里也不作过多的强调,这就造成我们对孟子思想理解上的极大的欠缺。在理解孟子的经济思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分析一下,为什么孟子的这么优秀的思想却始终不能被各国君主采用并推广实行。可以说,这首先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种现实由不得君主们去讲究理想的治国方法,他们倾心于武力争霸实在是身不由己,而孟子的那一套学说自然就因其不合时宜而不被采纳。所以,孟子的经济思想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理想的蓝图终究只是理想而已。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五册教案全集》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2、《孟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思想能够流传久远的原因还远不只于此。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孟子的哲学人格也与他人不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而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进退准则。这种思想当然是具有更大的麻醉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总是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社会的意识,容易被故纸堆埋没,而封建统治者也正好以此来约束全社会。
最后,长期以来,孟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而使他的学说得以更加久远地流传。且听听他的一些说法:“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3、《孟子》的时代意义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 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4、“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5、字词积累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前一个是“称道、称赞”意,作谓语。后一个是“方法”意,作宾语。
【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课文中其他的活用列举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王语暴以好乐//今王鼓乐於此//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活用情况分别如下:“老”、“幼”两词(第一个)和“远”字、“寒”字、“危”字都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刑”“树”“衣”“语”“鼓”“疾”“朝”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中还有些使动用法;有时数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动词。
【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
五个“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别相当于“像”、“好象”、“如果”、“你”、“比得上”等意思。
【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何快於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於是矣/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其如是,孰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是”的用法其实就两种:一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一为现代表示肯定和判断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为句中词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时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语法关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
【然】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七个句子中,独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谓语,其意思应该是“对”或者“这样”等意思;作形容词词尾的,其意定为“……的样子”;与其他虚词连用的,一般用作连词,其意为“那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五册教案全集》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