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10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32 | 地理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大全,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www.350xue.com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源地的概念以及文化源地的类型,结合实例了解文化区的概念和空间特点。
2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熟悉中国及世界主要文化区。
能力目标:
1正确判断某种文化源地应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还是文化系统的源地,并以现实生活为例分析。
2联系前几节的内容,分析文化源地与当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不同文化区的特点。
德育目标:
1通过文化源地和文化区的学习,认识文化的起源与分布特点,从运动与发展的角度认识文化事物。
2以联系的观点认识文化源地的形成过程,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的。
教学重点
1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
2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化系统的源地和表现
教学方法
1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实生活化为简单的道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2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区,其文化景观是不同的,多举一些例子,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即在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源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面三节,我们学习了文化,文化景观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再学习文化源地和文化区,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是对文化区和文化景观的一个完整描述。
讲授新课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一文化源地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内容,结合以下的问题,掌握文化源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尤其是文化系统源地的概念,这是本节的重点。
(投影问题)
1文化源地的概念并加以理解,举例说明。
2文化源地的分类,各举例说明。
3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与文化系统的源地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二者的关系怎样?并举例说明
在学生阅读完之后,老师可进行简单的提问,归纳,总结,并引导帮助学生列举事例。
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诞生地,“文化”也不例外,任何事物在它的产生地,在产生之初,它的分布范围是有限的,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几乎是一个点或几个点。前者表示是单一起源地,后者表示多个起源地。例如,考古学者在地图上表示世界主要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情况时,往往将各种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绘成点6。文化系统则是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呈现面状的分布。其对比情况如下图:
两幅图反映不同文化事物源地的分布图,看看它们反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从图中可知,前者反映的是文化现象的源地,后者反映的是文化系统的源地。因此,我们说,文化源地分为两大类: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和文化系统源地。
1文化事物(现象)源地
这个概念比较好理解,它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地。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它是由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源地位于都城洛阳一带。类似的例子,古今中外俯拾皆是:各民族的文字,服饰起源地,各地区建筑风格起源地,各地民风民俗起源地,还有现今世界的计算机的发明等等无一不包含着某种文化要素的文化事物或现象,而它们的发源地则构成了这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2文化系统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例如,课本中图示的亚非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发源地,即是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其中,世界各个地域的古代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以文字为例,古埃及文明为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为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明为拼音文字,教材中图3。20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分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综合体,如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每个地域文化综合体都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融合,统一国家的建立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是文化系统扩散的基础,最终由多个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系统得以产生。
世界上具有的广泛的,甚至全球性影响的古文化系统源地主要包括: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和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四个古文化中心都形成于河谷,盆地之间,均于灌溉农业有关部门,彼此之间很早就有交往,文化方面也有影响。而美洲中南部的玛雅文化中心和印加文化中心的形成比上述四个地区较迟,并且形成于高地上,自古以来于四个地方隔离。上述这些地方都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在农业上获得了突破,如灌溉技术,谷物栽培,种植,播种和除草方法,收割,储藏和销售系统,都有了提高和改进,这些地区的先进文化不断向外界扩散,从而引起更大范围内文化的变迁,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和文化区域。
文化系统源地有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新的文化中心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新的文化源地,亦称为“第二文化源地”;古代世界的文化源地则逐渐衰退,有的甚至销声匿迹,被新的文化源地所替代。新的世界文化源地,如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源地以及后来的西欧,都是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
(课堂活动)我们学习了两种文化源地,请大家对其进行比较,并且完成下列表格: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源地的概念以及文化源地的类型,结合实例了解文化区的概念和空间特点。
2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熟悉中国及世界主要文化区。
能力目标:
1正确判断某种文化源地应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还是文化系统的源地,并以现实生活为例分析。
2联系前几节的内容,分析文化源地与当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不同文化区的特点。
德育目标:
1通过文化源地和文化区的学习,认识文化的起源与分布特点,从运动与发展的角度认识文化事物。
2以联系的观点认识文化源地的形成过程,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的。
教学重点
1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
2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化系统的源地和表现
教学方法
1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实生活化为简单的道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2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区,其文化景观是不同的,多举一些例子,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即在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源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面三节,我们学习了文化,文化景观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再学习文化源地和文化区,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是对文化区和文化景观的一个完整描述。
讲授新课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一文化源地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内容,结合以下的问题,掌握文化源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尤其是文化系统源地的概念,这是本节的重点。
(投影问题)
1文化源地的概念并加以理解,举例说明。
2文化源地的分类,各举例说明。
3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与文化系统的源地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二者的关系怎样?并举例说明
在学生阅读完之后,老师可进行简单的提问,归纳,总结,并引导帮助学生列举事例。
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诞生地,“文化”也不例外,任何事物在它的产生地,在产生之初,它的分布范围是有限的,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几乎是一个点或几个点。前者表示是单一起源地,后者表示多个起源地。例如,考古学者在地图上表示世界主要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情况时,往往将各种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绘成点6。文化系统则是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呈现面状的分布。其对比情况如下图:
文化事物
文化系统
概念
反映人群差别的方方面面的文化要素
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表现或分布
一个点(单一起源地)
几个点(多个起源地)
面状分布
举例
考古学家在图上表现某一植物和动物起源地的分布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世界部分文明发源地
两幅图反映不同文化事物源地的分布图,看看它们反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从图中可知,前者反映的是文化现象的源地,后者反映的是文化系统的源地。因此,我们说,文化源地分为两大类: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和文化系统源地。
1文化事物(现象)源地
这个概念比较好理解,它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地。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它是由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源地位于都城洛阳一带。类似的例子,古今中外俯拾皆是:各民族的文字,服饰起源地,各地区建筑风格起源地,各地民风民俗起源地,还有现今世界的计算机的发明等等无一不包含着某种文化要素的文化事物或现象,而它们的发源地则构成了这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2文化系统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例如,课本中图示的亚非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发源地,即是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其中,世界各个地域的古代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以文字为例,古埃及文明为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为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明为拼音文字,教材中图3。20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分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综合体,如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每个地域文化综合体都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融合,统一国家的建立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是文化系统扩散的基础,最终由多个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系统得以产生。
世界上具有的广泛的,甚至全球性影响的古文化系统源地主要包括: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和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四个古文化中心都形成于河谷,盆地之间,均于灌溉农业有关部门,彼此之间很早就有交往,文化方面也有影响。而美洲中南部的玛雅文化中心和印加文化中心的形成比上述四个地区较迟,并且形成于高地上,自古以来于四个地方隔离。上述这些地方都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在农业上获得了突破,如灌溉技术,谷物栽培,种植,播种和除草方法,收割,储藏和销售系统,都有了提高和改进,这些地区的先进文化不断向外界扩散,从而引起更大范围内文化的变迁,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和文化区域。
文化系统源地有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新的文化中心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新的文化源地,亦称为“第二文化源地”;古代世界的文化源地则逐渐衰退,有的甚至销声匿迹,被新的文化源地所替代。新的世界文化源地,如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源地以及后来的西欧,都是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
(课堂活动)我们学习了两种文化源地,请大家对其进行比较,并且完成下列表格:
文化源地类型
概念
地图上的表示
举例
文化源地
文化事物(现象)源地
某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的产生地,也即文化要素源地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地理教学设计 推荐
- ·高一地理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教学
- ·高中地理选修二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
- ·高一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2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教学
- ·高二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教
- ·高中地理选修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
- ·高中地理选修二百万移民及其安置教学设
- ·高三地理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 ·高三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教学
- ·高二地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
-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设
- ·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
- ·高二地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