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设计高三地理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16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32 | 地理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大全,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www.350xue.com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癌症”。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在中国,荒漠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与措施,并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载体。
  二、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
  从全球环境问题角度考虑,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通过“走近科学家”系列专题讲座活动,了解了中科院荒漠化防治首席专家蒋高明博士有关“我国沙尘暴的成因及治理”的专题讲座内容,触动颇深。蒋博士用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带给大家了全新的、科学的治沙理念,引发了师生们共同的思考。之后,我又带领部分同学进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对我国四个地区的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课前收集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学案为此课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分析
  ⒈运用地图、图片及材料,了解影响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理解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
  ⒉了解荒漠化防治所需注意的问题;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渗透环境人口容量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精神。
  ⒊通过案例的感知体验——“吉林4年治荒520万亩”、“沙坡头治沙”,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启示学生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国情教育及危机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防治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培养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实际联系理论,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2、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的荒漠化整治措施。
  五、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并挖掘根源,帮助学生认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是荒漠化治理的正确思路。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知识关系
  通过教材的分析,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由于气候因素和贫困→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治沙与治穷相结合→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3.教学设计
  ⑴从世界地球日引入新课,目的让学生一起关注一下我们的生存空间,通过观察地球的卫星照片,问:你希望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图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绿色太少。尤其西部地区城市、工业也少,仍是黄色的,因荒漠化严重)
  ⑵通过读图、析图、用图,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如观察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通过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及所属自然区;分析该地区突出的气候特征、降水的分布规律、原因、植被类型,进而引导分析风力大小及地表沙质沉积物变化的分布规律及导致自然景观变化的原因。最后,归纳导致荒漠化问题的自然原因:基本条件——干,动力条件——风,物质条件——沙
  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通过设问,结合资料思考:蒙古国东部比我国呼伦贝尔草原荒漠化进程慢的原因。以商都县为例看该地土地荒漠化的状况。(课本P40图4.9分析:①从1962年到1978年,该地荒漠化土地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②从1978年到1988年,该地荒漠化土地比例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归纳影响现代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的活动。)
  再据视频及课文p40-41有关内容思考阅读材料所表现的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⑷深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贫困)。
  展示结构图,(见课件)学生回答: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人们迫于生计而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式,开发现有资源,从而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
  师结: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尤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使土地荒漠化进程加速形成恶性循环。
  进一步思考: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⑸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科尔沁和沙坡头治沙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六、课后反馈
  学生: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收获很大,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到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治沙思路。
  专家: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较好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优势主要是:语言简洁、优美、清晰、流畅,对教学内容把握较深,教师对图片的展示突出了情境性,注重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建议:要以日常化语言引入新课,避免过于书面化语言;要在课堂上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化治沙与治穷结合,发展经济是摆脱沙区贫困面貌、恢复沙区生态的重要途径。
  七、课后反思
  ⒈通过学生反馈、专家点评及自我感觉,此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遗憾的是在“治沙与治穷结合发展经济是摆脱沙区贫困面貌、恢复沙区生态的重要途径”上需进一步强化。通过课后与专家交流,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德育教育是在此课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在分析沙坡头案例中继续追问学生:当地人是否愿意饿着肚子去植树栽草?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只有消除贫困,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如果加入视频“政策加烧饼”(《穿越风沙线》片断)会更体现治沙的人文思想。这样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当地人非常积极地投入到绿化的行列中,不仅因为国家给他们微薄的酬劳,更是通过政策宣传使他们意识到植树种草对当地生存环境是一种良性的改善,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事,他们愿意去做。
  2、此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很好载体
  ⑴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和不同授课时间设计了两种引课方式,目的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我国荒漠化问题,关心我国国情,关注我国荒漠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为寻找适合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作铺垫。
  ①结合“锡林浩特沙尘暴”图片谈谈对沙尘暴的感受和危害的认识。思考:造成北京地区沙尘暴的沙源是从哪个方向来的?教师介绍:不同的沙源,尤其来自北京附近农牧交错区沙源。
  ②观察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发学生思考“地球癌症”在我国的蔓延,增强危机意识。
  ⑵通过“过采、过牧、过樵”案例分析,联系实际,了解人类活动对西北荒漠化产生起决定性的影响,理解人口增长导致的贫困是荒漠化的根源,形成打破贫困与荒漠化伴生的恶性循环建立生态、社会良性循环的关键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发展经济。
  ⑶在教学中摆脱以往唯知主义的框框,实现学生认知和情境的和谐和统一,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与方法,都升华成学生的意识、观念、责任和习惯,从而真正使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结合“走近科学家”活动,了解最科学最前沿的治沙措施,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增强对草场资源、草原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责任意识。

[1] [2]  下一页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教学   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大全,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