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杜甫诗鉴赏(9)

杜甫诗鉴赏(9)

浏览次数: 865次| 发布日期:02-03 02:35:23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甫诗鉴赏(9),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 甫
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
汨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
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
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
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
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
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
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
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
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
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
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
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
独泣向麒麟。
苏武元还汉,
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
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
谁将此议陈?
老吟秋月下,
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
乘槎与问津。
杜甫于宝应元年(762)七月自成都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正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作乱 。于是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此时才获悉李白正在当涂养病,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此诗旨在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辩护申冤,并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写照。王嗣奭说 :“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卢世氵隺 认为这是“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 。”(《 杜诗详注 》)诗歌本身也是一篇“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杰作。李白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白”。
此诗分三大段,一个结尾。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李白于开元十八年(730)和天宝元年(742)两入长安的经历 ,对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颂。前六句记叙李白初游长安事。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闻其名 ,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 ,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书中还记载,贺知章读李白的《乌栖曲》后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诗人根据这些史实,赞扬李白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惊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李白经贺知章的宣扬,于是名震京师 。汨没 :埋没。三十年来默默无闻,此后就名满天下了。此诗一开头就显得笔锋突兀,气势不凡 。非“ 狂客之誉”,无以彰“谪仙”之名。而“谪仙”这一美誉出自久负盛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之口 ,更增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恰如演员登台亮相,光采照人,赢得满堂喝彩。
后六句叙写李白二游长安事 。“文彩”二句是说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无与伦比的诗篇必将流传千古。以下四句记叙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间的事 。“龙舟”句见唐人范传正《李公新墓碑 》:玄宗“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 。”“兽锦”句见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 。”蔡梦弼《杜诗注》引《李白外传》云 :“白作乐章赐锦袍 。”李白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帝草拟文告和乐章,因为身受宠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随左右。这时李白意得志满,盛极一时,诗人亦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诗人通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的描写,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就勾勒出一个风流倜傥、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
第二段从“乞归优诏许”到“ 诸生原宪贫”,追叙李白于天宝三年(744)春被赐金放还后 ,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己在与李白相识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 。“乞归”句,这既是对李白的回护 ,也是对玄宗的隐讳。李白离京,实际上是遭到张垍,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而被玄宗放逐的。李白离开长安后于这年夏天来到梁宋(今河南开封 、商丘一带),与杜甫一见如故,情同手足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是说李白既没有辜负隐幽之志,又能在受宠被重用和遭谗被逐的不同境遇中善自保全自己 。这仍是那种回护心情的继续。“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指两人相遇后,李白很能理解自己的“ 野逸”,即放达不羁,自己也很欣赏李白的“天真”即胸怀坦荡。“醉舞”句指李白的梁宋之游;“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处山东兖州。这两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次跳跃 ,李白从此开始南北漫游。接着四句,笔锋一转,专写李白怀才不遇。虽才华横溢,但宏图未展;仕途受挫,虽道德高尚却无人理解。虽如东汉文士祢衡一样才智卓群,但却难逃象孔子弟子原宪那样穷愁潦倒的命运。
这一段,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层对比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通过“宠”与“辱”的对比,说明“乞归”出于被迫,暗讽“优诏许”的虚伪性。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祢衡之俊却难免原宪之贫,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控诉了人间的不平。第三,“醉舞”、“ 行歌”,似乎是一派欢乐气氛,但紧接着写李白的遭遇坎坷、穷愁潦倒 ,这又形成鲜明对比,原来那不过是苦中作乐。
第三段从“ 稻粱求未足”到“薏苡谤何频”,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历,篇幅寄慨最深,为全篇重点 。安史之乱起,李白求仕不得,报国无门,于至德元年(756)秋隐居庐山 。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诏节度江陵,率军东下,路过寻阳。李白心怀“扫胡尘”、“救河南”的愿望入了永王幕,却不自觉地卷入了肃宗和永王争权夺位的矛盾漩涡之中。次年一月,永王败死 。李白入狱 ,继而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稻粱”二句,是说李白受聘不过是为生活所迫,有人说他得了永王的重赂,纯属诽谤。诗人极力将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色彩冲淡,力图在为李白开脱。李白于至德二年(757)冬开始流放 ,还没到夜郎,于乾元二年(759)三月在渝州遇赦,还憩江夏。因取道岳阳,南赴苍梧避祸。苍梧指湖南零陵、九疑山一带,其地与五岭接壤 。“五岭”二句,因格律关系,将时序倒置。前一句指避祸苍梧,后一句指长流夜郎。“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 几年遭鵩鸟”。西汉贾谊谪居长沙,屋中飞来鵩鸟(即鵩鸟),自认为交了恶运,忧郁而死。李白当时作《放后遇恩不沾》 :“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自比贾生,诗人因此亦以贾生比之 。李白卧病当涂以手稿付李阳冰时,作《古风·其一》压卷,诗中说 :“我志在删述,垂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自比孔子,自伤道穷。“独泣向麒麟”,用的就是这句诗意。
以上六句叙写李白晚年悲惨的遭遇和凄楚的心境。以下六句则是发议论 ,抒感慨,极力为李白鸣不平。借苏武终于归汉和夏黄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说明李白不会真心附逆。借穆生辞别楚王刘戊的故事,说明李白能够自重,永王也并未任用他。梁“狱”句,是说李白曾象邹阳那样上书为自己辩护 。“ 已用”二句,是说如果当时因事理难明,李白服了流刑,那么,如今又有谁能够将这些道理去向朝廷陈述呢?一个反问句,把无人仗义执言的感慨表达得深沉幽怒。
而这一段,因为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微妙的皇室矛盾,须委婉含蓄,故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本来,诗不贵用事,以防晦涩板滞。但“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 !”(《诗人玉屑》)“ 薏苡”句,是借题发挥。“几年”二句,是以事比人 。“苏武”二句,是以人喻事(“ 元还汉”是正写 ,“不事秦”是反说)。“楚筵”句 ,以彼事喻此事;“梁狱”句,借前人譬今人。这一连串的用典,准确贴切。所以后人评曰 :“诗家使事难,若子美,所谓不为事使者也 。”(《察宽夫诗话》)最后四句是结束语。诗人称赞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愿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劝李白不要抱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己要设法向朝廷探明究竟 。这是在无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词,让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点人间的温暖。
本诗对仗工稳,辞藻富丽,用典精当。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诗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均不失为上乘之作。
归雁
杜 甫
春来万里客,
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
高高向北飞。
杜甫诗鉴赏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暮 ,在成都草堂。诗中寄托了深切的乡思,并流露出对朝廷的系念和对国事的关心。
“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点明了时间和客居情况,表达急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安史之乱以后,八年来 ,杜甫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从长安、洛阳、秦州辗转流离到四川成都。所以诗中“春来”二字亦作“ 东来”。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阆州飘泊时,就已经作好了准备,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峡,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于老朋友严武第二次到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邀请杜甫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峡的念头 ,举家重新迁回成都草堂居住。“万里客”三字,饱含着经年奔波的凄楚况味和浓烈的乡思之情 。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按说应当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写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就满怀激情地表示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今又来到成都,早就萦绕于怀的回乡之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实现 ?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1] [2]  下一页


杜甫诗鉴赏(9)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杜甫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