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鉴赏(6)
浏览次数: 953次| 发布日期:02-03 02:35:23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甫诗鉴赏(6),
百忧集行
杜 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
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
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
叫怒索饭啼门东。
这首七言古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杜甫棲居成都草堂 ,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然而,诗人一贯持有的高尚节操,使他难为“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举,因此时遭冷遇,颇不得意,良多感慨。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 。清杨伦称此句“ 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 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 。少年杜甫“ 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着悲痛、愤懑的感情 。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 :“聊以泄愤,不嫌径直 。”(《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着,还须出入于官僚之门,察颜观色,养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 。“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 ,叫怒索饭啼门东 。”写家中凄景。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 ,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 。以“ 八月”果熟,“ 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 ,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 。用“ 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 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 ,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 ,啼叫怒索 。在诗人笔下 ,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于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 。它“悲愤慷慨,郁结于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沉郁苍凉 ,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野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 、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供”,付託。“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而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
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
万朝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
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筯无消息,
此日尝新任转蓬。
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 ,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
“ 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 。“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 ,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 ,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 。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
“忆昨赐霑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 ,擎持归家的情景。左拾遗属门下省,它与中书省左右分处 。“大明宫”中有“ 宣政殿”,中书 、门下两省即在殿内。唐制,四月一日以“内园”樱桃“荐寝庙”,更“颁”“赐”百官 。(李绰《岁时记》)杜甫早朝大明宫后,例蒙 “颁”“赐”。“赐霑”、“擎出”,都是写实。“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末两句把当年“赐霑”与“此日尝新”结合起来,引出无限感慨。大明宫中朝圣“赐霑”的往事,一去不返。诗人久离朝班,虽“金盘玉筋”,断“无消息”,但情景历历在目。如今人在西蜀,又值春末夏初,村人相赠,再度“尝新”,免不了生起天涯流落之感 。但诗人对此完全无可奈何,只好一“任”“ 蓬”“转”萍飘了。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
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 。”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霑”,“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 。而“细写愁仍破”,“匀圆讶许同”,与“ 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杜甫诗鉴赏(6)
百忧集行
杜 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
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
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
叫怒索饭啼门东。
这首七言古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杜甫棲居成都草堂 ,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然而,诗人一贯持有的高尚节操,使他难为“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举,因此时遭冷遇,颇不得意,良多感慨。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 。清杨伦称此句“ 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 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 。少年杜甫“ 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着悲痛、愤懑的感情 。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 :“聊以泄愤,不嫌径直 。”(《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着,还须出入于官僚之门,察颜观色,养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 。“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 ,叫怒索饭啼门东 。”写家中凄景。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 ,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 。以“ 八月”果熟,“ 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 ,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 。用“ 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 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 ,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 ,啼叫怒索 。在诗人笔下 ,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于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 。它“悲愤慷慨,郁结于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沉郁苍凉 ,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野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 、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供”,付託。“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而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
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
万朝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
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筯无消息,
此日尝新任转蓬。
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 ,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
“ 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 。“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 ,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 ,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 。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
“忆昨赐霑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 ,擎持归家的情景。左拾遗属门下省,它与中书省左右分处 。“大明宫”中有“ 宣政殿”,中书 、门下两省即在殿内。唐制,四月一日以“内园”樱桃“荐寝庙”,更“颁”“赐”百官 。(李绰《岁时记》)杜甫早朝大明宫后,例蒙 “颁”“赐”。“赐霑”、“擎出”,都是写实。“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末两句把当年“赐霑”与“此日尝新”结合起来,引出无限感慨。大明宫中朝圣“赐霑”的往事,一去不返。诗人久离朝班,虽“金盘玉筋”,断“无消息”,但情景历历在目。如今人在西蜀,又值春末夏初,村人相赠,再度“尝新”,免不了生起天涯流落之感 。但诗人对此完全无可奈何,只好一“任”“ 蓬”“转”萍飘了。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
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 。”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霑”,“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 。而“细写愁仍破”,“匀圆讶许同”,与“ 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杜甫诗鉴赏(6)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杜甫诗鉴赏(21)
- › 杜甫诗鉴赏(6)
- › 杜甫诗鉴赏(7)
- › 杜甫诗鉴赏(8)
- › 杜甫诗鉴赏(9)
- › 杜甫诗鉴赏(10)
- › 杜甫诗鉴赏(11)
- › 杜甫诗鉴赏(29)
- › 杜甫诗鉴赏(34)
- › 杜甫诗鉴赏(24)
tag: 杜甫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
-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二)
- ·浅谈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人教
- ·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
- ·耿氵韦 诗鉴赏
- ·李白诗鉴赏(17)
- ·杜甫诗鉴赏(21)
- ·杜甫诗鉴赏(6)
- ·杜甫诗鉴赏(7)
- ·杜甫诗鉴赏(8)
- ·杜甫诗鉴赏(9)
- ·杜甫诗鉴赏(10)
- ·杜甫诗鉴赏(11)
- ·高考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满分策略(人教版
- ·古典诗词中的落花与落叶(冀教版七年级
-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冀教版八年级
- ·杜甫《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
- ·月与诗——有关月亮的诗词句子(语文版
- ·李贺诗鉴赏(9)
- ·李贺诗鉴赏(11)
- ·李贺诗鉴赏(10)
- ·李隆基诗鉴赏
- ·李贤诗鉴赏
- ·李益诗鉴赏(4)
- ·李益诗鉴赏(5)
- ·李绅诗鉴赏
- ·李涉诗鉴赏
- ·李益诗鉴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