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鉴赏(11)
浏览次数: 558次| 发布日期:02-03 02:35:23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甫诗鉴赏(11),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 甫
高标跨苍穹,
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
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
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
始出枝掌幽。
七星在北户,
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
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
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
焉能辩皇州?
回首叫虞舜,
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
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这首诗 ,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秋天登慈恩寺塔时所作。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故称“ 慈恩”,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塔是玄奘在永徽三年(652)建的,称大雁塔,共有六层。大足元年(701)改建 ,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诗一开头就出语突兀,气势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夸饰塔高 。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勒出天象穹窿形。用一“跨”字,正与“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 ,故可“ 跨”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以“烈风”来衬托。风“烈”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 ,而说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此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
接下去四句宕开“ 百忧”,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承“登兹”,衔接紧凑。象教即佛教,佛教以形象来教人 ,故称“象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 ,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 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塔就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二句,描绘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小阵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象之妙。写到这里,又以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 ,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 。这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站在塔的最高层,仿佛置身天宫仙阙 。“七星在北户”,眼前似乎能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 ”,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将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二句描绘想象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点明时间是黄昏,时令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诗人在这里驰骋想象,化用这个神话,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明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发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在写景中有所寄托。秦山指终南山和秦岭,在平地上望过去,只看到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仿佛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见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描写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通鉴》:“(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 ,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 。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 。”“ 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 。”杜甫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因此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 ,因此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塔在长安东南区 ,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现在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 ,故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表达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 。下二句抚今追昔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穆天子传》卷四,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 升昆仑之丘”,“ 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乃观日之所入”。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yin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暗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将政事交给李林甫 ,李排抑贤能 ,因此 “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象黄鹄那样哀鸣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 ,就象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追逐私利。
全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钱谦益说 :“高标烈风 ,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 ,长安不可辨 ,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以为常也”,就说明了全篇旨意。
饮中八仙歌
杜 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麯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一诗以白描的手法,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分别勾勒出贺知章、李琎 、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的形象轮廓。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 ,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纪最大的一个。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势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 。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箇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卷一 )。杜甫引用这一典故,以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接着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李琎》),所以,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麯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将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 )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会浮起“移封”的念头,诗人就抓着李琎出身皇族这一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刻划真实而有分寸。
继而出现的是李适之。他于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吐纳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 。然而好景不长,天宝五年适之被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旧唐书·李适之传》)“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适之诗句 。“乐圣”指喜喝清酒 ,“ 避贤”,指不喝浊酒。联系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亮相后,跟着登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渺视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犹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司马迁写《史记》常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苏晋耽禅,长期斋戒,但同时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争中,但最终往往是“酒”战胜“佛”,因此他就只好“ 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杜甫诗鉴赏(11)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 甫
高标跨苍穹,
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
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
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
始出枝掌幽。
七星在北户,
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
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
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
焉能辩皇州?
回首叫虞舜,
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
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这首诗 ,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秋天登慈恩寺塔时所作。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故称“ 慈恩”,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塔是玄奘在永徽三年(652)建的,称大雁塔,共有六层。大足元年(701)改建 ,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诗一开头就出语突兀,气势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夸饰塔高 。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勒出天象穹窿形。用一“跨”字,正与“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 ,故可“ 跨”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以“烈风”来衬托。风“烈”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 ,而说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此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
接下去四句宕开“ 百忧”,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承“登兹”,衔接紧凑。象教即佛教,佛教以形象来教人 ,故称“象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 ,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 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塔就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二句,描绘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小阵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象之妙。写到这里,又以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 ,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 。这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站在塔的最高层,仿佛置身天宫仙阙 。“七星在北户”,眼前似乎能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 ”,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将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二句描绘想象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点明时间是黄昏,时令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诗人在这里驰骋想象,化用这个神话,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明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发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在写景中有所寄托。秦山指终南山和秦岭,在平地上望过去,只看到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仿佛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见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描写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通鉴》:“(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 ,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 。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 。”“ 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 。”杜甫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因此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 ,因此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塔在长安东南区 ,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现在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 ,故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表达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 。下二句抚今追昔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穆天子传》卷四,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 升昆仑之丘”,“ 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乃观日之所入”。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yin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暗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将政事交给李林甫 ,李排抑贤能 ,因此 “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象黄鹄那样哀鸣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 ,就象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追逐私利。
全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钱谦益说 :“高标烈风 ,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 ,长安不可辨 ,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以为常也”,就说明了全篇旨意。
饮中八仙歌
杜 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麯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一诗以白描的手法,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分别勾勒出贺知章、李琎 、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的形象轮廓。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 ,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纪最大的一个。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势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 。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箇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卷一 )。杜甫引用这一典故,以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接着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李琎》),所以,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麯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将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 )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会浮起“移封”的念头,诗人就抓着李琎出身皇族这一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刻划真实而有分寸。
继而出现的是李适之。他于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吐纳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 。然而好景不长,天宝五年适之被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旧唐书·李适之传》)“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适之诗句 。“乐圣”指喜喝清酒 ,“ 避贤”,指不喝浊酒。联系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亮相后,跟着登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渺视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犹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司马迁写《史记》常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苏晋耽禅,长期斋戒,但同时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争中,但最终往往是“酒”战胜“佛”,因此他就只好“ 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杜甫诗鉴赏(11)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杜甫诗鉴赏(21)
- › 杜甫诗鉴赏(6)
- › 杜甫诗鉴赏(7)
- › 杜甫诗鉴赏(8)
- › 杜甫诗鉴赏(9)
- › 杜甫诗鉴赏(10)
- › 杜甫诗鉴赏(11)
- › 杜甫诗鉴赏(29)
- › 杜甫诗鉴赏(34)
- › 杜甫诗鉴赏(24)
tag: 杜甫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
-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二)
- ·浅谈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人教
- ·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
- ·耿氵韦 诗鉴赏
- ·李白诗鉴赏(17)
- ·杜甫诗鉴赏(21)
- ·杜甫诗鉴赏(6)
- ·杜甫诗鉴赏(7)
- ·杜甫诗鉴赏(8)
- ·杜甫诗鉴赏(9)
- ·杜甫诗鉴赏(10)
- ·杜甫诗鉴赏(11)
- ·高考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满分策略(人教版
- ·古典诗词中的落花与落叶(冀教版七年级
-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冀教版八年级
- ·杜甫《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
- ·月与诗——有关月亮的诗词句子(语文版
- ·李贺诗鉴赏(9)
- ·李贺诗鉴赏(11)
- ·李贺诗鉴赏(10)
- ·李隆基诗鉴赏
- ·李贤诗鉴赏
- ·李益诗鉴赏(4)
- ·李益诗鉴赏(5)
- ·李绅诗鉴赏
- ·李涉诗鉴赏
- ·李益诗鉴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