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李白诗鉴赏(18)

李白诗鉴赏(18)

浏览次数: 19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白诗鉴赏(18),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后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将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似乎连兰蕙也为祢衡痛不欲生了。
这首诗,前八句怀古,后八句抒概,表达了对祢衡的敬仰和哀惜,也抒发诗人心底怨愤难平之情。高步瀛评论此诗说 :“此以正平(祢衡)自况,故极致悼惜 ,而沉痛语以骏快出之,自是太白本色。”(《唐宋诗举要》)。
诗中刻画人物十分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这两点既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与李白相同之处。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强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爱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谢公亭
李 白
谢亭离别处,
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
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
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
长歌怀旧游。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谢公亭位居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这里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处,今天每看到此处景物则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思古人而恨不见,度今日而觉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遭遇,想到自己的受谗遭妒。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描绘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表现的是眼前令人“生愁”的寂寞。诗人融情于景,将自己怀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都融注于眼前景物中,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涵盖古今了,但意犹未足,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景物来写“生愁 ”,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今日的风光,但由于上联已交代了“客散”、“山空 ”,因此读者不难从这秀丽的景色中,感受到诗人言外的寂寞 ,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仿佛依稀想见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达成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从中可以感受到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律而近古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他的诗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象这首《谢公亭》 ,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类似,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却在唐律中带点古意。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而作 。“客散青天月 ,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逝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 。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 ,乃以怀古 。‘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选》)就是说“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寓于其中 。“今古一相接”五字,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亡后,别无他人,亦即“古来相接眼中稀 ”(《金陵城西月下吟》)之意。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而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象这种风神气概,就近似古诗,而与一般初唐律诗风格迥异。



上一页  [1] [2] 


李白诗鉴赏(18)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李白诗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