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王维诗鉴赏(9)

王维诗鉴赏(9)

浏览次数: 41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王维诗鉴赏(9),

山中送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没有描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独具,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截然不同的角度。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 ”,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以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罢 ”字一笔带过。从相送到送罢,跨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跨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都将它们留待读者补充想象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伤,但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 ,诗人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天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一起,就使这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字里行间。读者自会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使人想象无穷。
诗的三 、四两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写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 :“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归期难必 ”,正是“离思方深 ”的一个原因。“归不归”,本该在相别之际向行人发问,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如此,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客套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跨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问那时归不归,又是从当前跳到未跨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的诗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现深厚 、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 ,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如此。
书事
王 维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 ”,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瞬间的感受。
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绵绵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还稍稍带阴,诗人缓步走向深院。虽是白天,却懒得去开那院门。这里“阁”,同“搁”,意谓停止。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将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神态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绿的青苔 ,清新可爱,充满生机。
看着,看着,诗人竟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仿佛要从地上蹦跳起来,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青苔原是静景,它岂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呢 ?细细一想就可以知道,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 ,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使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 绿意 ”。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诗人捕捉住触发灵感的诗意 ,采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 。“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描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蓝田山石门精舍
王 维
落日山水好,
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
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
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
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
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
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
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
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
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
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
花红复来觌。
这是一首纪游诗,描写游蓝田山石门精舍(佛寺)的经过。作于诗人晚年隐居蓝田山中的辋川别墅时。这首诗一起笔就透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傍晚时分,驾着轻舟,任凭晚风吹荡,令人感到惬意。这两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 。“落日山水好”,“好”这个普通而又概括的字面最能表现此时触景而生的丰富感受。这样的景致,这样的情致,自然是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不知不觉间,小船荡到了水的源头。可以想象,一路上胜景有多少,诗人的兴致有多高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云木秀”指石门精舍所在,它遥遥在望 ,叫人感到兴奋。舟行至此似乎到头了,又使人疑惑沿这条水路接近不了它 ,未免令人焦急。“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谁知水流一转,发现源头未尽,正通向前山。这意外的发现,又叫人多么欣喜。如果说,前面所写是平中见“奇 ”,这里所写就是曲径通幽了,这就是舟行的无穷乐趣。如果只是平奇而无曲幽,兴趣就不会如此盎然了。
“果然惬所适”与“初疑”呼应,游山兴趣继续在增强着。到达山寺后见到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僧众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遥,环境显得清静而不枯寂;“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日常功课。僧人起早贪黑地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一是指这些僧人修行很高 ,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和平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 ,“问樵客 ”是很偶然的事。联系结尾的“桃源人”,诗中所写似乎有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劳动生活 。“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界情况也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僧众向他打听外事 ),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事中,这又是多么有趣啊。看来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他更惬意了。
最后八句写“暝宿”和“明发”。夜晚睡在这里也十分可意:高林笼罩,床席象美玉一般洁净清凉,室内焚燃的是寺中特有的香料,窗外飘来的是野花的清香,浓淡相间,山月初露,辉光摇曳,这又显得多么清幽。早晨离开时他担心再来寻觅此地会迷路,出发之前他又到各处登览了一番,要把这里的山径水道牢牢记住。出发时“笑谢桃源人 ”,说花红时再来拜访他们。“笑谢”透出他的满足,也表现与山僧的情谊。“花红 ”又暗示此游正是桃红柳绿的时节 ,前面写“山水好”、“云木秀”就有了具体色彩,而又与“桃花源”联系起来,可见一路是花明柳暗,怪不得游兴是那般高了。
全诗二十四句,八句一层,“依次写来,妙有步骤 ”(王文濡语),语句自然清新,而又蕴含着丰富的情味。同代人殷璠在《 河岳英灵集 》中评论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还特别例举了这首诗“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等句,足见对此诗的爱赏。
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
王 维
明时久不达,
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
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
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
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
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
淡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
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
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
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
归耕为老农。
綦母,复姓,指王维的好友綦母潜。据《新唐书·艺文志》载 :“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著作郎秩九品,綦母潜“食之无味”,于是潇洒地弃官而去,还归江东。好友归隐,王维赋此诗相送。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开篇四句,从感慨时遇写起,从自己和友人的相通之处写起 ,这样就一下子缩短了心理距离,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诗人并未抱怨怀才不遇,而是乐天知命 ,劝慰友人要有坦荡的胸襟。但细品味,我们又发现,诗人虽然节制感情,但终不免流露一丝如怨如慕,不绝如缕的无可奈何之情。总之,这几句诗中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绘了想象中的友人归隐之乐:“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淡尔蒹葭丛 。”如水的秋色,明净的天空,鲜红的落日,辽远的澄江,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友人在悠悠清夜,皎皎月光之下驾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没有悲喜,没有错愕,有的只是与大自然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般的晤谈——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是那么和谐空灵。这几句诗富于清淡之味,隽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闲远,神韵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空灵的梦境之中了。

[1] [2]  下一页


王维诗鉴赏(9)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