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诗鉴赏(2)
浏览次数: 77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颀诗鉴赏(2),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 。“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诗意也向前递进了一步。作者想象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率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 ”,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一步一步从这样的凄景中涉过,岂能不让人愁苦难耐。第三联 ,由泛景描写变为具体带有特色的景物。
“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 ”,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的说,天气凉不易观察,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月夜里家家户户洗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既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切不可学习他们啊!
此诗语句凝炼、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中那溢满诗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
送陈章甫
李 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
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
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
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
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
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
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
津吏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
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
罢官昨日今如何?
这是一首送友人罢官归乡的诗。主人公陈章甫是江陵人。唐玄宗时制第登科,曾任太常博士,后被罢官返乡,与李颀交情较深。开始四句是第一部分,以托物抒情的手法,点明分别的时间和原因。其中“嘶马出门思旧乡”一句,以出行之马喻人,既点出了题意,又有几分新颖。
第二段八句,诗人以多种手法描绘陈章甫的外貌和品格,为挚友绘出一幅传神生动的画像。
首先,描绘陈章甫光明坦荡的内心世界和气宇轩昂的外表仪态。“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陈侯是对陈章甫的尊称。内心里,他作人坦荡,外表上他宽额美髯,仪表堂堂。两句诗前后映衬,突出了陈章甫表里一致的气质。
其次 ,借用典故描写陈章甫的才学品性。“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按《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我晒书 ’。”在此,以郝隆比陈章甫,说明他不仅才学雄富,而且与郝隆一样落拓不羁,不愿和世俗权贵同流合污。读了这两句诗,想起郝隆“晒书”的故事,足以增添诗的情趣;由于直抒胸臆,即使对这个典故不了解,也不妨碍理解诗的内容。这正是李颀用典的聪明之处。
再次,用白描的手法写陈章甫罢官后的生活与心态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 ,有时空望孤云高 。”罢官后时常一醉方休,万事都不放在心上。但醉卧醒来,仍不能不空望孤云。
“空望 ”二字一方面,反映出陈章甫虽有高情远志,却不能实现,只能空望,不难想见他胸中的不平和愤懑!二来,通过落拓失意而凝望孤云的情态,突出了他不愿投靠达官贵人的孤高性格。最后六句是第三段,用高度概括的笔触,写两人的遭遇和惜别难舍之情。
“长河浪头连天黑 ,津吏停舟渡不得”。陈章甫为人耿直 ,敢于顶撞当朝权贵。这样正直不阿的人,在封建社会中当然难以见容 。对此,诗人扣住送别,借津渡风波,很自然地将陈章甫的遭遇融汇进了这一艺术形象之中,它既是诗人对陈章甫仕途失意的艺术概括,又是对“连天黑”的世道的揭露与批判。
“郑国游人未及家 ,洛阳行子空叹息。”李颀家在颍阳,古属郑国,因此自称郑国游人。李颀原想以苦读建功立业,可是在任新乡县尉之后,由于他不愿趋奉权贵很长时间未被升职重用,不仅幻想破灭,而且落到了“数年作吏家屡空”的结果,因此他产生了辞官归隐的思想 。“洛阳行子”指陈章甫。他怀才不遇,对社会世道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只得空自叹息而已。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现实失望和不满的共同心声。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以谒问透露出世态炎凉,反映了李颀与陈章甫之间的深厚友谊,不因陈的被罢官而有所减损。就全篇而言,诗人的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送刘昱
李 颀
八月寒苇花,
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
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
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
试听沙边有雁声。
刘昱是李颀的朋友。李颀曾经奉使行役到江南一带,《送刘昱》,就是他在宦游江南时所作。全诗共八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以写景起兴,抒写离情别绪;后四句是第二部分,在设想的景况中 ,寄寓一腔深情厚谊。以临风寒苇轻点别绪,以秋江白浪,抒发豪情。描写肃杀而又雄壮的分别场景和离别氛围。尤其是“谁是浔阳客”一问,意在言外,由读者去发挥联想。李颀在临别之际,既不写黯然神伤之景,也不抒魂销肠断之愁,却着意摹写江边雄浑壮阔的景色。以昂扬奔放的情绪和笔调来抒写离情,送别而不消沉,这正是李颀豪放的个性特色。
诗的第二部分,是诗人对友人的祝愿与叮咛,是别后境况的推测。他祈愿天气由雨转晴,航船乘潮而行,友人的旅途能够顺利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是对天时地利的形象描绘。“行舟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汉书·苏武传》有雁足传书之说,后世诗人常以鸿雁象征书信。李颀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鸿雁写得富有情趣。那守候在行舟边的鸿雁,不时地鸣叫,似乎在催促友人快些写信,以便早日一解诗人的牵挂和思念。尤为传神的是“试听”两字。似乎诗人先听到了沙洲上的雁鸣,继而劝友人也来倾听。难怪沈德潜称赞说 :“不须著力,自足神韵 。”以新颖而奇异的构思把难以名状的离情别绪化为生动的形象,是李颀送别诗的特点和强项。
《送刘昱》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 ,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 ;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
望秦川
李 颀
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
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
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
凄其霜露浓。
这首诗,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诗由“望 ”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清晨,遥望辽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刚从东面苍凉的峰峦间隙中显露出来,照得长安、渭水一片苍翠。一个“迥”字,将渭河平原的辽远开阔,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红日东升,本是极其绚丽多彩的景色,但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不佳,这美景也随着萧瑟的秋风显得肃穆苍凉。
李颀诗鉴赏(2)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 。“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诗意也向前递进了一步。作者想象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率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 ”,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一步一步从这样的凄景中涉过,岂能不让人愁苦难耐。第三联 ,由泛景描写变为具体带有特色的景物。
“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 ”,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的说,天气凉不易观察,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月夜里家家户户洗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既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切不可学习他们啊!
此诗语句凝炼、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中那溢满诗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
送陈章甫
李 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
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
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
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
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
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
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
津吏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
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
罢官昨日今如何?
这是一首送友人罢官归乡的诗。主人公陈章甫是江陵人。唐玄宗时制第登科,曾任太常博士,后被罢官返乡,与李颀交情较深。开始四句是第一部分,以托物抒情的手法,点明分别的时间和原因。其中“嘶马出门思旧乡”一句,以出行之马喻人,既点出了题意,又有几分新颖。
第二段八句,诗人以多种手法描绘陈章甫的外貌和品格,为挚友绘出一幅传神生动的画像。
首先,描绘陈章甫光明坦荡的内心世界和气宇轩昂的外表仪态。“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陈侯是对陈章甫的尊称。内心里,他作人坦荡,外表上他宽额美髯,仪表堂堂。两句诗前后映衬,突出了陈章甫表里一致的气质。
其次 ,借用典故描写陈章甫的才学品性。“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按《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我晒书 ’。”在此,以郝隆比陈章甫,说明他不仅才学雄富,而且与郝隆一样落拓不羁,不愿和世俗权贵同流合污。读了这两句诗,想起郝隆“晒书”的故事,足以增添诗的情趣;由于直抒胸臆,即使对这个典故不了解,也不妨碍理解诗的内容。这正是李颀用典的聪明之处。
再次,用白描的手法写陈章甫罢官后的生活与心态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 ,有时空望孤云高 。”罢官后时常一醉方休,万事都不放在心上。但醉卧醒来,仍不能不空望孤云。
“空望 ”二字一方面,反映出陈章甫虽有高情远志,却不能实现,只能空望,不难想见他胸中的不平和愤懑!二来,通过落拓失意而凝望孤云的情态,突出了他不愿投靠达官贵人的孤高性格。最后六句是第三段,用高度概括的笔触,写两人的遭遇和惜别难舍之情。
“长河浪头连天黑 ,津吏停舟渡不得”。陈章甫为人耿直 ,敢于顶撞当朝权贵。这样正直不阿的人,在封建社会中当然难以见容 。对此,诗人扣住送别,借津渡风波,很自然地将陈章甫的遭遇融汇进了这一艺术形象之中,它既是诗人对陈章甫仕途失意的艺术概括,又是对“连天黑”的世道的揭露与批判。
“郑国游人未及家 ,洛阳行子空叹息。”李颀家在颍阳,古属郑国,因此自称郑国游人。李颀原想以苦读建功立业,可是在任新乡县尉之后,由于他不愿趋奉权贵很长时间未被升职重用,不仅幻想破灭,而且落到了“数年作吏家屡空”的结果,因此他产生了辞官归隐的思想 。“洛阳行子”指陈章甫。他怀才不遇,对社会世道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只得空自叹息而已。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现实失望和不满的共同心声。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以谒问透露出世态炎凉,反映了李颀与陈章甫之间的深厚友谊,不因陈的被罢官而有所减损。就全篇而言,诗人的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送刘昱
李 颀
八月寒苇花,
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
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
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
试听沙边有雁声。
刘昱是李颀的朋友。李颀曾经奉使行役到江南一带,《送刘昱》,就是他在宦游江南时所作。全诗共八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以写景起兴,抒写离情别绪;后四句是第二部分,在设想的景况中 ,寄寓一腔深情厚谊。以临风寒苇轻点别绪,以秋江白浪,抒发豪情。描写肃杀而又雄壮的分别场景和离别氛围。尤其是“谁是浔阳客”一问,意在言外,由读者去发挥联想。李颀在临别之际,既不写黯然神伤之景,也不抒魂销肠断之愁,却着意摹写江边雄浑壮阔的景色。以昂扬奔放的情绪和笔调来抒写离情,送别而不消沉,这正是李颀豪放的个性特色。
诗的第二部分,是诗人对友人的祝愿与叮咛,是别后境况的推测。他祈愿天气由雨转晴,航船乘潮而行,友人的旅途能够顺利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是对天时地利的形象描绘。“行舟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汉书·苏武传》有雁足传书之说,后世诗人常以鸿雁象征书信。李颀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鸿雁写得富有情趣。那守候在行舟边的鸿雁,不时地鸣叫,似乎在催促友人快些写信,以便早日一解诗人的牵挂和思念。尤为传神的是“试听”两字。似乎诗人先听到了沙洲上的雁鸣,继而劝友人也来倾听。难怪沈德潜称赞说 :“不须著力,自足神韵 。”以新颖而奇异的构思把难以名状的离情别绪化为生动的形象,是李颀送别诗的特点和强项。
《送刘昱》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 ,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 ;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
望秦川
李 颀
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
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
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
凄其霜露浓。
这首诗,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诗由“望 ”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清晨,遥望辽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刚从东面苍凉的峰峦间隙中显露出来,照得长安、渭水一片苍翠。一个“迥”字,将渭河平原的辽远开阔,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红日东升,本是极其绚丽多彩的景色,但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不佳,这美景也随着萧瑟的秋风显得肃穆苍凉。
李颀诗鉴赏(2)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李颀诗鉴赏(2)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