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诗鉴赏(2)
浏览次数: 62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王勃诗鉴赏(2),
山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这首《山中》诗,是王勃旅蜀后期的作品。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 ,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 :“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 ,抵岷峨之绝经 。”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正如他在《绵州北亭群公宴序》里所说的 :“离亭北望 ,烟雾生故国之悲,别馆南开 ,风雨积他乡之思。”咸亨元年(670)秋,诗人与邵大震 、卢照邻同游玄武山作有《蜀中九日》诗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游庙山赋》中又写道:“他乡山水,只令人悲 。”山水之间岂能展鸿志?在蜀逗留愈久他的乡思愈浓。游玄武山后,他继续南行至成都、温江、乐山等地。这首诗大约作于乐山一带,抒发强烈的乡思和羁旅之哀愁。诗的起句不同凡响,很有气势 。“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诗人登上蜀地的高山之巅 ,远远看去山下的长江仿佛已经停滞。这景象撩拨起离人倦游的思绪,原已积蓄在心中的悲哀又重新涌起。这“悲”本是诗人之悲,而诗人在这里却说“长江悲 ”,自然是融情于景 ,景亦生情了。在诗人的想象中,奔腾澎湃的长江水为他之悲痛而停流,以静写动,反衬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这悲伤之深以致江河亦为之而恸。
“万里念将归 ”,是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的。宋玉《九辩》有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诗人在这里化用了宋玉诗的句意,恰当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而又不着痕迹。
第三句“况属高风晚 ”,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远行思归之情原本已令人不堪其苦。又何况正是深秋寒风飒飒之夜更令人感伤不已。宋玉有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肃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风是最能够引起人的思念和惆怅情绪的。这是自然景象作用于人们感官的结果。历代诗人都常利用秋风来衬托人物悲凉凄苦的心境 。王勃这句诗在“高风”后加一“晚”字,就丰富了意象,造出新境。“高风晚”的“晚”字,既表秋深也表天晚,黄昏和夜晚亦是最能引起诗人们种种怅惘愁绪的时刻 ,句首一个“况”字,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使整首诗的情感波浪起伏来。
结句“山山黄叶飞”,是写深秋的景象。“一叶而知秋 ”。树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灵敏,黄叶飘零是深秋的独有的意象。诗人笔下的黄叶,既有眼前看的,也有心中想的 。“山山”叠词的运用,造成一个旷远辽阔的悲凉意境,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这首五言绝句《山中 》,语言洗练,寥寥数字而意象十分丰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
咏风
王 勃
肃肃凉景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咏风》一诗,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
“肃肃凉景生 ”,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内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 ,不分高低贵贱 ,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 》“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 ,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这里与“ 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元帝的《咏风》诗:“入镜先飘粉,翻衫好染香。度舞飞长袖,传歌共绕梁。”陈祖孙登的《 咏风》诗 :“飘香双袖里 ,乱曲五弦中 。”又如唐太宗的《咏风》:“披云罗影散,汎水织文生 。”这些诗里所写的风,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难怪宋人计有功说:与上面的诗相比,王勃的《咏风》“最有余味,真天才也。”
王勃的这首《咏风》诗,立意新颖。他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独具性灵 ,慷慨无私,普济平民士子。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 ,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采莲曲
王 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櫂兰桡下长浦,
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
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
江南采莲今已幕。
今已幕,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
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
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
花红强似颊。
佳人不在兹,
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
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
新物徒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
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
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
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
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
征客关山路几重。
上元二年 (675 ),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是江南农村的真实生活。莲即荷花。诗歌通过对采莲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划,表现出她们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和无限幽怨。诗人热情赞美和平宁静的劳动生活,对劳动人民所承受的战争苦难深寄同情。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 ,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段落。
“采莲归 ,绿水芙蓉衣 ”,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 ,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岂能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 ,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她思念,她怨尤 :“塞外征夫犹未还 ”!“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这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 。”此为第四层,是写采莲女子在采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荷花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 。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辛、懊丧也与之俱来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这最后一层里是写采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长驻。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不再,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换景移了,而我的那颗心却依旧没变 。“不惜西津交佩解 ”,是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她与征夫的爱情至今也不后悔。而她对丈夫的迟迟不来信,却感到不满。她不忍心责备丈夫不给自己写信,只说“北海雁书迟 ”,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但采莲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可以说是采莲女子的内心独白。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纯洁与善良。
王勃诗鉴赏(2)
山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这首《山中》诗,是王勃旅蜀后期的作品。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 ,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 :“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 ,抵岷峨之绝经 。”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正如他在《绵州北亭群公宴序》里所说的 :“离亭北望 ,烟雾生故国之悲,别馆南开 ,风雨积他乡之思。”咸亨元年(670)秋,诗人与邵大震 、卢照邻同游玄武山作有《蜀中九日》诗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游庙山赋》中又写道:“他乡山水,只令人悲 。”山水之间岂能展鸿志?在蜀逗留愈久他的乡思愈浓。游玄武山后,他继续南行至成都、温江、乐山等地。这首诗大约作于乐山一带,抒发强烈的乡思和羁旅之哀愁。诗的起句不同凡响,很有气势 。“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诗人登上蜀地的高山之巅 ,远远看去山下的长江仿佛已经停滞。这景象撩拨起离人倦游的思绪,原已积蓄在心中的悲哀又重新涌起。这“悲”本是诗人之悲,而诗人在这里却说“长江悲 ”,自然是融情于景 ,景亦生情了。在诗人的想象中,奔腾澎湃的长江水为他之悲痛而停流,以静写动,反衬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这悲伤之深以致江河亦为之而恸。
“万里念将归 ”,是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的。宋玉《九辩》有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诗人在这里化用了宋玉诗的句意,恰当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而又不着痕迹。
第三句“况属高风晚 ”,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远行思归之情原本已令人不堪其苦。又何况正是深秋寒风飒飒之夜更令人感伤不已。宋玉有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肃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风是最能够引起人的思念和惆怅情绪的。这是自然景象作用于人们感官的结果。历代诗人都常利用秋风来衬托人物悲凉凄苦的心境 。王勃这句诗在“高风”后加一“晚”字,就丰富了意象,造出新境。“高风晚”的“晚”字,既表秋深也表天晚,黄昏和夜晚亦是最能引起诗人们种种怅惘愁绪的时刻 ,句首一个“况”字,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使整首诗的情感波浪起伏来。
结句“山山黄叶飞”,是写深秋的景象。“一叶而知秋 ”。树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灵敏,黄叶飘零是深秋的独有的意象。诗人笔下的黄叶,既有眼前看的,也有心中想的 。“山山”叠词的运用,造成一个旷远辽阔的悲凉意境,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这首五言绝句《山中 》,语言洗练,寥寥数字而意象十分丰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
咏风
王 勃
肃肃凉景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咏风》一诗,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
“肃肃凉景生 ”,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内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 ,不分高低贵贱 ,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 》“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 ,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这里与“ 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元帝的《咏风》诗:“入镜先飘粉,翻衫好染香。度舞飞长袖,传歌共绕梁。”陈祖孙登的《 咏风》诗 :“飘香双袖里 ,乱曲五弦中 。”又如唐太宗的《咏风》:“披云罗影散,汎水织文生 。”这些诗里所写的风,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难怪宋人计有功说:与上面的诗相比,王勃的《咏风》“最有余味,真天才也。”
王勃的这首《咏风》诗,立意新颖。他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独具性灵 ,慷慨无私,普济平民士子。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 ,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采莲曲
王 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櫂兰桡下长浦,
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
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
江南采莲今已幕。
今已幕,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
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
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
花红强似颊。
佳人不在兹,
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
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
新物徒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
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
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
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
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
征客关山路几重。
上元二年 (675 ),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是江南农村的真实生活。莲即荷花。诗歌通过对采莲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划,表现出她们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和无限幽怨。诗人热情赞美和平宁静的劳动生活,对劳动人民所承受的战争苦难深寄同情。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 ,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段落。
“采莲归 ,绿水芙蓉衣 ”,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 ,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岂能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 ,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她思念,她怨尤 :“塞外征夫犹未还 ”!“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这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 。”此为第四层,是写采莲女子在采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荷花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 。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辛、懊丧也与之俱来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这最后一层里是写采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长驻。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不再,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换景移了,而我的那颗心却依旧没变 。“不惜西津交佩解 ”,是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她与征夫的爱情至今也不后悔。而她对丈夫的迟迟不来信,却感到不满。她不忍心责备丈夫不给自己写信,只说“北海雁书迟 ”,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但采莲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可以说是采莲女子的内心独白。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纯洁与善良。
王勃诗鉴赏(2)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王勃诗鉴赏(2)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