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诗鉴赏(2)
浏览次数: 73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益诗鉴赏(2),
这首诗取乐府旧题定名,其语言质朴自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歌风味 。在艺术表现上 ,有比喻,有想象 ,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短短二十个字,包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诗中所表现的感情也十分真实。很容易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汴河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 。题内“ 汴河 ”,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炀帝为了冶游享乐,先后发民工百余万开通运河 ,沿堤植柳,并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 ”,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 ,带上某种象征色彩 ,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而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宫,却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而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台城》所说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末两句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春风,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 ,历史的沧桑 ,不免惹人欷歔慨叹。当年炀帝沿堤植柳,本为南游装点风光,到头来它却成了荒yin亡国的历史见证 。那随风飘荡的杨花,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 )。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
怀古与咏史 ,性质相近易混 。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历史沧桑之慨。前者实而后者虚。将李益这首诗跟题材相近的李商隐《隋宫》七绝略作对照,便不难看出二者的差异 。《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这一典型事例 ,表现南游的奢靡浪费,从而寓含奢yin覆国之戒;《汴河曲》则只就汴水、隋宫 、长堤 、柳树等带有沧桑感的物象虚加点染咏叹,抒发今昔盛衰之慨,吊古伤今之情。借用杜诗来概括 ,可谓一则“ 举隅见烦费”,一则“引古惜兴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这里指的是西城。诗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开头二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 ,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象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这两句诗人抓住“ 沙似雪 ”和“月如霜”的边塞的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
末二句写闻笛兴愁。
征人久戍边地,本来就很寂寞,今夜在深秋月下又忽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凉的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谁无父母,谁无妻子 ,“ 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尽了征人心中的牵念与企盼。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
李益诗鉴赏(2)
这首诗取乐府旧题定名,其语言质朴自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歌风味 。在艺术表现上 ,有比喻,有想象 ,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短短二十个字,包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诗中所表现的感情也十分真实。很容易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汴河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 。题内“ 汴河 ”,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炀帝为了冶游享乐,先后发民工百余万开通运河 ,沿堤植柳,并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 ”,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 ,带上某种象征色彩 ,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而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宫,却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而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台城》所说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末两句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春风,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 ,历史的沧桑 ,不免惹人欷歔慨叹。当年炀帝沿堤植柳,本为南游装点风光,到头来它却成了荒yin亡国的历史见证 。那随风飘荡的杨花,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 )。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
怀古与咏史 ,性质相近易混 。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历史沧桑之慨。前者实而后者虚。将李益这首诗跟题材相近的李商隐《隋宫》七绝略作对照,便不难看出二者的差异 。《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这一典型事例 ,表现南游的奢靡浪费,从而寓含奢yin覆国之戒;《汴河曲》则只就汴水、隋宫 、长堤 、柳树等带有沧桑感的物象虚加点染咏叹,抒发今昔盛衰之慨,吊古伤今之情。借用杜诗来概括 ,可谓一则“ 举隅见烦费”,一则“引古惜兴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这里指的是西城。诗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开头二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 ,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象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这两句诗人抓住“ 沙似雪 ”和“月如霜”的边塞的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
末二句写闻笛兴愁。
征人久戍边地,本来就很寂寞,今夜在深秋月下又忽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凉的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谁无父母,谁无妻子 ,“ 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尽了征人心中的牵念与企盼。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
李益诗鉴赏(2)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李益诗鉴赏(2)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