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1926年底,19岁的冯铿在友联中学高中部毕业了,考试结束那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来到恋人许美勋的房间,一进门便喊道:“从今天起我便可以冲出狭的笼飞出来了!”
两位年轻的恋人相拥着漫步在寂静的海岸边上长谈,冯铿表达了她的理想: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山村,一边写作,一边教书,生活朴素而和谐,这样既离开了厌烦的城市又摆脱了有家庭的重压。
就这样,两个青年乘火车、坐小船,来到了许美勋的出生地——旗地,开始抒写了他们的田园梦幻。
流亡生涯
“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惊破了冯铿的田园梦。
4月的一个夜晚,冯铿的四哥赶来报告《岭南民国日报》社社长李春涛等同志被杀害、大哥冯印月也被捕的消息。接着,敌人来剿乡,冯铿与许美勋连夜跟着农民转移,她乔装男性,两人伪装成兄弟,到了一个小山村,过了几天,风声更紧了,冯铿又患了病,只得由几位农民护送到山下的村子里。从此,他们开始了流亡的生活——这村住一个月,那村藏半个月,受到农民兄弟的关怀和救助。
这一年的深秋,又黑又瘦的冯铿和患病的许美勋一起冒着危险回到汕头,他们只能蜇伏在家中,到处仍然是压抑闷塞的气氛。
1928年春天,由于生活陷入困境,为了谋生,两人离开汕头来到澄海任县立小学教员,冯铿还兼县立女校的教师。但是,由于冯铿仍保持疾恶如仇的性格,对女校长的无耻行为当面给予斥责,恼羞成怒的校长就以“背景可疑”、“赤化”等罪名向县当局告状,冯铿被免去了教职。他们又回到了汕头,此时生活上毫无着落,精神上非常苦闷,她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常常整夜失眠。于是两人又一起来到汕头以北的一个小村镇——埯阜,仗义、热情的朋友把他俩带到家里一座无人居住的书斋的楼上,让他们暂且在此好好休息。这里满园树木,外面紧锁的门上刻有“亦园”的两个大字布满蛛丝,楼窗面对着潮汕铁路。生活虽然暂免漂荡,但他们的心却无法安定,每当火车拉着长笛奔驰而过,心绪便好像随之冲向远方。
海上行
在亦园,冯铿利用这安定的环境,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中篇小说《最后的出路》带有自叙的性质,寄托了冯铿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渴望。
1929年元宵节,冯铿与许美勋一起从汕头乘海轮来到他们向往已久的上海。
到上海的第一天,冯铿就去凭悼“五卅”血案的踪迹,并与老大哥杜国痒(林伯修)取得了联系,得到潮汕籍师友洪灵菲、柯柏年、戴平万等人的引导和帮助。那时,许美勋在北四川路公益坊38号南强书局当编辑,与王任叔等人合办《白露》月刊;冯铿进了持志大学英语系读书,后又转入复旦大学,终因工作需要和经济困竭而辍学。
到上海后,冯铿以从事革命工作为主,她经常参加革命活动,“飞行集会”、写标语、散传单,常常在暮色苍茫中出没于工人区,学会了与巡捕和包探“捉迷藏”的好戏。
1929年5月,在杜国痒等的介绍下,冯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次年3月,冯铿参加了左联的成立大会,并分在左联工农工作部工作。
革命与恋爱
在繁忙的革命斗争中,冯铿与左联五烈士的另一成员柔石结识了。
冯铿非常钦佩柔石的文学才华,柔石也被冯铿火热的情感和坚毅的性格所吸引。两人在随后的革命
www.350xue.com
活动中并肩战斗,互相间的感情与日俱增,1929年10月,他们结伴同游杭州。柔石还介绍冯铿与鲁迅相识,鲁迅日记1929年12月31日记载:“上午寄还岭梅诗稿”,可以肯定这是冯铿在向鲁迅请教文学创作问题。在冯铿的激励下,柔石决心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鲁迅知道后,担心地问:
“这怕难罢,避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
“只要学起来!”柔石坚定地回答。
随着两人情感的不断发展,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却给这对热恋中的情人带来了烦恼:柔石已有结发的妻子,冯铿也有同居了几载曾风雨与共的男友许美勋。原来,早在浙江一师读书时,17岁的柔石就在父母之命下,与吴素英结婚,妻子虽然勤劳朴实,可是大字不识一个,两人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旧式婚姻的苦果使柔石常常陷入痛苦之中,且不说这不幸的婚姻已有了果实——儿子已出世。那时,柔石的妻子在老家生活,而冯铿的男友则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且是一同战斗的朋友。
该怎样去抉择?
现在我们仅能从保存至今的一封信看到当时革命者的爱情观,这是柔石1930年10月20日写给许美勋的信。
亲爱的同学,许峨(许美勋笔名)兄:
我们相见虽只有三数次,但我们早有互相的了解,所以我不辞冒昧的写给你这封信,希望你安静地读完,如有错误的见解,更希望有所指正。你现在或者在怨我,在骂我,我都接受。因为在这个时代,紧张的是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全副精神,都应该放在和旧时代的斗争上。“一谈恋爱,便无聊了。”我往常常是这样说。这并不是诅骂恋爱,轻贱恋爱,因为恋爱多半有角,有角便有纠纷,便妨碍事业,贤明如兄,早想知道的。在我,3年来,孤身在上海,我没有恋爱。我是一个青年,我当然需要女友,但我的主旨是这样想:“若于事业有帮助,有鼓励,我接受,否则,拒绝!”我很以为这是一回简单的事。
一月前,冯君给我一封信,我当时很踌躇了一下;继之,因我们互相多于见面的机会的关系,便互相爱上了。在我似于事业有帮助但同时却不免有纠纷;这是事实告诉你我,使我难解而有烦恼的。
你和冯君有数年的历史,我极忠心地希望人类的爱人,有永久维持的幸福。这或许冯君有所改变,但你却无用苦闷,我知道你爱冯君愈深,你也当愿冯君有幸福愈大;在我,我誓如此:如冯君与你仍能结合,仍有幸福,我定不再见冯君,我是相信理性主义的,我坦白向兄这样说。兄当然不会强迫一个失了爱的爱人,一生跟在身边;我也决不会夺取有了爱的爱人,满足一时肉欲。这期间,存在我们三个人的理性的真的爱情,希望兄勿责备冯君。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事业。恋爱,这不过是辅助事业的一种次要品。在我们,我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我相信一定可以解释明了,圆满结束的。所以我向兄写这封信。
闻兄近来身体不好,希望珍摄!并祝努力!
弟柔上
不知道许美勋收到信后有何反应,但冯铿和柔石在1931年初公开同居了。不幸的是这艰难而新生爱情的美丽花朵很快就被黑暗吞噬了。
史沫特莱为她痛哭
在左联中,冯铿是凤毛麟角的女盟员中颇有文学才华的作家之一。其时也被誉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在紧张而危险的革命工作的间隙,她仍耕耘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30年5月1日,冯铿完成了她的第二部中篇小说《重新起来》,这是她参加左联后奉献出来的第一部力作,作品以自己从潮汕到上海后的革命活动为素材,洋溢着乐观的革命精神;在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后,冯铿又将目光投向“中国那一片在地图上已染成红色”的苏区,创作了小说《小阿强》和《红的日记》,后来成为中国现代“从军日记”文学系列中值得人们注意的作品。编辑赵景深在发表时特别在刊物后记中予以推荐,后来日本作家尾崎秀实也对这部作品给以好评。
1930年9月17日,冯铿在荷兰西餐馆参加了庆祝鲁迅五十寿辰纪念会,在会上,冯铿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在这次会上,冯铿认识了史沫特莱,后来当夏衍把冯铿牺牲的消息告诉史沫特莱时,她竟失声痛哭了,因为正是在这次会上,冯铿给史沫特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狱中,冯铿等都遭到拷打,她虽然关押在女牢,柔石还设法打听她的消息,在柔石传递出来的信中几次提到冯铿,在给同乡王育和的信中写到:“这里困苦不堪,饥寒交迫,冯妹脸膛青肿,使我每见心酸!希望你们极力为我俩设法。”在死亡逼近的日子里,柔石关心他的战友们也更关心冯铿这位战友、爱人。据说,冯铿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中竟身中九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着妙棋,全盘皆活—— 简介许国庆老师《...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字频改,功夫自出”——介绍鲁迅先生...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叙得扼要,议得精当——议论文训练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学习方法 积累词汇 补充注释 语言运用 读...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鲁迅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延伸练习
- › 《为了忘却的记念》——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类比手法
- › 《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
- ›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后记
- ›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和白莽初次相见的日期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特点
tag: 参考资料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过秦论》学练导程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着妙棋,全盘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字频改,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叙得扼要,议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学习方法 积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鲁迅
- ·读《伊索寓言》——风华绝代钱钟书
- ·读《伊索寓言》——以意逆志证以事理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
- ·读《伊索寓言》——“世界是寓言 我们
- ·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得
- ·读《伊索寓言》——《记钱钟书与<围
- ·读《伊索寓言》——“管锥编”有三层意
- ·读《伊索寓言》——不读《管锥编》,无
- ·读《伊索寓言》——不仅寓“言”,更是
- ·读《伊索寓言》——上世纪文坛最高公案
- ·读《伊索寓言》——学者骂人尽谐谑——
- ·《兰亭集序》学练导程
- ·一个拜金狂的灵魂——解读巴尔扎克的《
- ·《物种起源》导言及达尔文相关素材
- ·《物种起源》导言——《物种起源》导言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
- ·读《伊索寓言》——缘起
- ·《为了忘却的记念》——谈《为了忘却的
- ·读《伊索寓言》——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
- ·读《伊索寓言》——"围城"与
- ·读《伊索寓言》——从钱钟书鲁迅往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