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三语文同步辅导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第四单元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第四单元说明

浏览次数: 30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第四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和

这个单元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使用和消费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技术创新则成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知识的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未来社会的扫盲,不是文字扫盲,而是文化扫盲,是科学扫盲。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1989年就推出了一个“2061计划”,即《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达到科学、数学和技术脱盲的2061计划报告书》,其目的也在于强化对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2061年,76年公转一圈儿的哈雷彗星再次如约回归,它看到的人类社会将会是一个更加崇尚科学的世界。

从语文学习方面说,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加强学习内容的文化内涵,在阅读和写作上有质的飞跃。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语文学习的过程来看,似乎都是以对文字的礼拜起始的,而最终往往走向对“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背离。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以字词的认读为主的,阅读材料比较简单。到了高级阶段,形式的因素逐渐隐退,内容的因素逐渐浮出,因为加载更多的文化知识而气势磅礴。犹如涓涓细流而为长江大河,奔流入海,已经不能辨识其初始状态,也不能加以蠡测管窥了。语文能力形成的这种开放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具有“百川归海”的特点。语文学习不注重对科学文化的吸纳,我们可能读不懂每天报纸上涉及的大量科学内容,也看不懂电视上很多宣传科学文化的专题片(如discovery系列),这就会大大影响与他人的沟通。如果我们全体社会成员对科学文化所知甚少,就会妨碍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本身就要求我们的读写能力更趋于综合化,而不是单纯地读纯文学作品,写点小情小景。

一、教学建议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概说,有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对人类计数能力的追寻,有对宇宙未来命运的探索。教学时可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科学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它增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大到航空航天,小到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学的支撑。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科普文章的理性精神和睿智哲思,对学生心智的成熟也是非常有益的。

2.把握住“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教学之路。这个单元的课文,与必修课本第三册学习的科普单元,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普及了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精神,不同之处是第三册的选文多是描述式随笔式的,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有理论上的探讨,有一定的深度,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教学时,要立足于“科学人文”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既是“科学的”,有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又是“人文的”,以人文的观点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在语文课中学习科学文化论著,既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也要让学生从中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3.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本单元所选课文,每一课都有一个核心议题,作者在写作时,一定是经过了缜密的构思,围绕这一议题来组织材料的。解读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不难了。编者根据每一课的不同内容和写法,对这些问题在各课的“课文研讨”和练习中都有所提示和强调,教师可参酌应用。

4.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跨学科的交流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科普文章中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每天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理科知识的水平可能超过老师,更有一些科学爱好者,在某些方面既“迷”且“专”,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科学知识的理解方面,可以多发挥学生的特长。另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能力的贯通,是新课标着意提倡的教学理念,而且容易实行,应该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下面是本单元各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建议。

二、课文说明

《中国建筑的特征》

1.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二),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三),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四),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六),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特征的典型形象;色彩(七),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教师参照“课文研讨”中的有关说明,结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题,理清作者的叙述说明线索,并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列出课文的结构表,来帮助阅读。

(2)可以就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讨论的目的可以是求同的,即深化理解作者的说明论述;也可以是求异的,如对作者的某些观点加以补充和扩展。讨论的题目可以由教师参照“课文研讨”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发掘。既要把控讨论的主题,使其不致与课文内容有太大的偏离,也要鼓励学生谈出新颖而独到的体会。

(3)在学生熟悉课文后,结合完成练习第三题,总结一下科普文章语言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4)本文涉及的中国建筑方面的概念术语很多,有些说明文字因为没有图例参考不容易读懂。结合完成练习第四题,鼓励学生多查找一些图片资料,如网上图片、书中图片、有关中国民居建筑的邮票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寻访一些就近的名胜古迹,做一些实际考察,加强感性认识。

[1] [2] [3]  下一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第四单元说明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语文  课程  普通高中  教科书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