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下面给大家的这份材料可做为学生扩大视野,开展探究性学习之用。可由学生自主阅读本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冯友兰、梁漱溟两位颇具个性的大师,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所折射出的精神闪光点。
冯友兰做为著名哲学家,对中国儒学很是推崇,对孔子给予了很高评价,但在文革中,迫于种种压力,写出了批孔文章,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先生自己也深为悔恨。
梁漱溟做为一位儒学大师,曾和毛泽东有过密切交往。但在解放之初,两人由于对当时农民问题看法有分歧,意见相对立。梁的主张并无错误,却受到毛的严厉批评甚至斥责。梁坚持自己的主张,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闭门谢客,坚持操守。
可以让学生从上文所谈冯、梁两位大师的交往中,分析一下两位大师的人生境界,大胆的谈谈自己的认识。
梁漱溟与冯友兰最后一次会面
1985年12月4日,北大哲学系为冯友兰先生举办九十寿辰庆祝会。此前一天,冯家设私宴庆祝。筹办中,冯友兰提出邀梁漱溟先生参加,遂由冯友兰之女,女作家宗璞出面给梁打电话,梁称天冷不能出门。数日后,冯友兰却意外地收到了梁漱溟的一封短信,宗璞转述其大意是"北大旧人现惟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只因足下因诌媚江青,故我不愿来参加寿宴。如到我处来谈,则当以礼相待。"宗璞读信后大为不平,冯友兰先生却?quot;这样直言,很难得的",并命宗璞寄去自己的《三松堂自序》。忙过庆寿之后,冯友兰口述、宗璞笔录了一封给梁漱溟的回信:
漱溟先生:
十一月廿一日来信敬悉一切。前寄奉近出《三松堂自序》,回忆录之类也,如蒙阅览,观过知仁,有所谅解,则当趋谒,面临教益,欢若平生,乃可贵耳。若心无谅解,胸有芥蒂,虽能以礼相待,亦觉意味索然,复何贵乎?来书竟无上款,窥其意,盖不欲有所称谓也。相待以礼,复如是乎?嫉恶如仇之心有余,与人为善之心不足。忠恕之道,岂其然乎?譬犹嗟来之食,虽曰招致,意实拒之千里之外矣。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诗人诚慨乎其言之也。
非敢有憾于左右,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故亦不自隐其胸臆耳。实欲有一欢若平生之会,以为彼此之暮年之一乐。区区之意,如此而已,言不尽意。顺请道安。
冯友兰
十二月六日
几天后,梁漱溟回了一封信:
芝生老同学如晤:
顷收到十二月六日大函敬悉一切。《三松堂自序》亦经收到并读过,甚愿把晤面谈或即在尊寓午饭亦可,请先通电话联系,订好日期时间,其他如汽车等事,亦均由尊处准备是幸。专此布复,顺请合府均安!
梁漱溟手复
十二月十一日
冯友兰接到回信,遂又由宗璞电话联系,促成了梁、冯两位文化大师在晚年的一次会晤。这一天是1985年12月24日。按照当事人宗璞回忆,这次面晤谈了四个话题:佛А⑶嗄晔贝⑼砟晟詈?quot;诌媚江青"问题。而关于"诌媚江青",冯友兰对梁说,一切事实他在《三松堂自序》中已经写清,并引了孔子见南子而被于路猜疑的故事,还引了孔子对子路发誓的名言:"天厌之,天厌之!"
读过《三松堂自序》的梁漱溟未对此发表意见,倒是亲侍在两位老人身旁的宗璞这时忍不住将郁积心中已久的话喷薄而出:
"梁先生来信中的指责;我作为一个后辈,很难过。因为我以为您不应该有这样误会。父亲和江青的一切联系,都是当时组织上安排的"。'组织上'三字的分量,想您是清楚的。江青处处代表毛主席,是谁给她这种身份、权力的?江青半夜跑到我家地震棚,来时院中一片欢呼:'毛主席万岁!'是谁让青年们这样喊的?居心叵测的女人和小人君临十亿人民的原因,现在大家都逐渐清楚了。父亲那时的诗文只与毛主席有关,而无别人!可以责备他太相信毛主席共产党,却不能责备他诌媚江青!"
"我们习惯于责备某个人,为什么不研究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所处的地位,尤其是解放以后的地位!……最根本就是,知识分子是改造对象,知识分子既无独立的地位,更无独立的人格,这是最深刻的悲哀?quot;
……
当冯氏父女起身告辞时,梁先生突然问道:"你母亲可好?"宗璞回答:"母亲已于1977年10月去世。当时大家都在'四人帮'倒台的欢乐中,而我母亲因父亲又被批判,医疗草率,心情恶劣,是在万般牵挂中去世的。"两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执手相对唏嘘……
双方通过这次倾心长谈达到了消除嫌隙的目的。可在1988年4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回答录》中,梁先生仍未改变对冯先生的看法。梁说,在他写信批评原属"一贯尊孔"却屈从"四人帮"的"某教授"后,"他便在女儿的陪同下,悄悄地同我见面,叙述他的理由,包括他的苦衷"。宗璞则根据手中资料特别是梁、冯在会面前后的通信,随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对梁先生的说法进行了"订正",并感叹:"岁月移人,记忆移形如何!"
但大师毕竟是大师,1988年6月,梁漱溟先生去世,冯友兰先生亲撰一文《以发扬儒学为己任,为同情农夫而执言--悼念梁漱溟先生》,在《群言》杂志1988年第9期发表。在文中,冯先生为梁所撰的挽联更是充满了对一代大儒梁漱溟的钦敬之情: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
廷争而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人生的境界探究活动
- › 人生的境界(人教版高二)
-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示例
- › 人生的境界
- › 人生的境界(教参——课文说明)
- › 人生的境界(教参——解题指导)
- › 人生的境界(教参——有关资料)
- ›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道学|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 ›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 ›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 › 人生的境界探究活动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