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君王的良师
----一个典型的母亲--君王间的一个哲学家----人性本善吗?----单一税制---孟子和共产主义者----利益的
动机----革命的权利
在中国的哲学史中,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原名叫孟轲,后来鲁国君王为尊称他,而对他称之为孟
子。受过拉丁文训练的欧洲学者们,把孟子翻译成Mencius,这与他们把孔夫子,翻译成Confucius一样。
关于孟子的母亲,我们是相当熟悉的,因为中国历史学家曾写下许多关系孟母的故事,这使得孟母成为一
位家喻户晓的模范母亲。孟母三迁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一迁是因为他们住于坟旁,孟母恐怕孟子学坏了殡
葬者埋葬的行为;二迁是因为住于屠宰场旁,孟母恐怕孟子学坏了屠夫杀生的行为;三迁是因为住于市场旁,
孟母恐怕孟子学坏了商贾欺骗的行为。最后,他们迁到学校附近,孟母才满意了。当孟子不专心向学时,孟母
就故意在他面前,把线梭弄断;孟子便问她,为什么过样的不小心,孟母就解释给他听,说这是故意模仿他的
那份粗心,和缺乏努力向上学习的意志。自此,孟子变成一位很勤勉的学生,并竭力抵抗与其夫人离婚的引诱,
他并自成一学派,收容许多弟子,接受各国君王的邀请,前往论政。孟子曾因孟母年纪已大,而不愿远离,但
孟母说了一大段话,勉励他出国。
----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
成人矣,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孟子走了,因为教诲,便是统治的一部分;刚教完了一国,又发现他国也需要他的教诲。孟子像伏尔泰,
比较喜欢君主专制,而不喜欢民主宪政,因为要实施民主政治,则需教育全国人民;而实施君主专制,只需要
教育君王一个即可。改正君王思想错误的所在,只要君王改正过来,则国可治矣!孟子首先到齐国,企图改正
齐宣王。齐宣王曾给了他一个位尊的官,但孟子拒不接受俸禄。但不久,孟子发现,齐宣王不肯接受他的政治
学说,于是孟子转到腾国。腾文公深受影响,变得极为虔诚,但却是个不知灵活运用的傻君王。孟子心灰,再
回到齐国,为了要证明他的智慧和见识又增长了不少,他接受了齐宣王赐给他一个厚位。几年之后,孟母去逝
了。孟子极为铺张的办了这桩丧事,他的门下弟子大感惊骇;孟子对其弟子说,这只是表示他对孟母的孝敬而
已。又过了几年,齐宣王发动战争,他不满于孟子那种不合时宜的和平主义论调,而把孟子解了官。孟子听说
宋襄公很欣赏他的学说,于是他便到宋国见宋襄公,但他发现他所听到的实在是虚言。每个君王都有许多的借
口,不愿接受孟子的规劝。有的说:“我有兵甲,我要扬威天下。”有的说:“我有兵甲,我要富甲天下。”
孟子不再周旋于各国君王之间,他把他晚年的精力,全部用在教诲学生和记述他与当时各国君王的对话。虽然
我们无法评定他的著述与Walter Savage Landor(1775-1864年,英国诗人及散文家)相较,要高明到那里;
虽然我们无法肯定他的《孟子》一书是他自己作的?他的学生记的?或都不是或都是?但我们敢说《孟子》一
书,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占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孟子的言教,如孔子的那样的隽永。在《孟子》七篇当中,谈的尽是道德和政治的哲理,不似老子,所言
尽是玄之又玄的形上学。孟子所兴趣的是如何来追求美好的人生,建立王道的政治。他最根本的一个出发点是
认定人性本善。他认为社会问题的发生,不是因为人的本性使然,而是由于政府的腐败。因此,他主张应由哲
学家来当政,要不然君王必须有哲学家的修养。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
于王 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贤明的君王不应与他国交战,而应与大家的共同敌人---贫穷---相抗衡,因为贫穷和愚昧才是罪恶和混乱
的根源。“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
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这是孟子对于社会动乱的基本看法。所以,政府应当替人民的福利着想,使他们对
上足以事奉父母,对下足以蓄妻子;并应规划经济的措施。“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
全国实施义务教育,为发展文明之首要根基。完善的教育要比美好的法律,容易赢得民心。“人之所以异于禽
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当我们了解孟子因他的急进主义而遭到各国君王的反对,因他的保守主义而遭到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的齿笑时,我们知道我们文明时代所存有的政治上的问题、态度和解决之道的这些问题,早就已存在了。当这
位“南蛮鴃舌人”许行举起贫民阶级独裁的大旗,疾呼农工阶级治国的宏论,许多“有识之士”相率呼应之时,
孟子讥讽这种新说,力主应由饱学之士主政。但是孟子谴责人类有怀利的动机的说法,他指责宋牼企图以利益
的得失,来说明秦楚两国不要交兵。
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论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
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
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承认有革命的权利,而且他还当君王面前,表示赞成。他指斥战争是一项罪恶,他对于那些崇拜战争
英雄的人,这样的谴责:“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孟子并有“善战者,服上刑”的
说法)。孟子又说:“春秋无义战。”他谴责宫廷生活的奢华,并严斥君王只会养肥自己家的狗和猎犬,而不
顾百姓的死活。有位君王曾向孟子诉苦,说他无法防止饥荒,孟子告诉他应当让位。孟子说:“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人民不但有权利驱逐君王,而且甚至随时可以杀掉他。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这实在是一个大胆的论说,孟子的这种革命说,已为中国的君王和百姓所承认,他们认为一个君王要是丧
失了民心,就等于丧失了天意,而可以推翻。明太祖看了孟子与齐宣王的这一段谈话之后,非常气愤,下令把
孟子在孔庙中的地位降下来,孟子的牌位是在184 年,由当时的君王正式训令颁赐的。但不到一年,孟子的牌
位又恢复了。直到被满清推翻时,孟子一直是中国的一位英雄,他在中国正统的哲学史中,其影响力和地位,
仅次于孔子。而孔子也正因为有孟子和朱熹这两大门徒,才使得儒学在中国居于领导地位,达2000年之久。
孟子----君王的良师
- › 《庄暴见孟子》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 ›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 › 探析亚圣之辩的机智----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
- › 孟子说理的语言艺术
- › 孟子文章选读小测试
- ›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 › 儒学发展史(|孔子孟子|
- › 孟子相关
- › 孟母林|孟子
- › 孟子----君王的良师
- › 关于孟子的仁政思想
- › 高中第五册孟子单元小结——我们向孟子学什么?
- › 孟子见梁襄王(教参:有关 料)
- ›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 › 庄暴见孟子(教参:有关资料)
- › 庄暴见孟子(教参:教学建议、解题指导)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