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

浏览次数: 54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鲁迅(1881~1936),
旧中国农村急速破产的萧索、凄凉的生活图景。闰土曾
经是一个生机焕发的小英雄,但是在兵、匪、官、绅的
重重压榨下,曾几何时,便变成了一个精神麻木的人。作
者怀着悲愤的心情,对造成这一悲惨图景的社会势力提
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
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
便成了路。”
  《阿Q正传》 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
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
民阿Q的形象。阿Q受尽了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可是他在
精神上却“常处优胜”。他夸耀过去,幻想未来,自我
安慰,自轻自贱,始终不能正视严酷的现实。此外,他
还沾染了游手之徒的狡猾。小说集中反映阿 Q在辛亥革
命中的表现和命运。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对它
深恶痛绝,但封建统治者在革命到来时的惊惶,却使他
快意并要求革命。可是这场革命忽视农民的力量,反而
跟封建阶级相勾结。未庄一切依旧,只有阿 Q被抓去枪
毙。这个结局是对辛亥革命及其领导者的彻底批判。小
说塑造了阿 Q的不朽典型,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从而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重课题。由于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鲁迅对农民问题
的深刻反映,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辛亥革命没
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的启蒙教育问题还有待
于解决。这在《风波》里也有真实的反映。此外,反映
农民生活的还有《社戏》,它描写已经逝去的美丽的童
年,赞美农民的质朴、诚实的心灵。
  鲁迅在描写被压迫人民的不幸时,常常是期望他们
奋起抗争,同时还以极大的愤怒来揭露封建阶级、封建
思想的残酷统治,显示了作者是从被压迫人民中站起来
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他反映农民问题的深刻性,反封
建的彻底性,都是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所未曾达到的。
  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五四时期,他写
了许多杂感和论文,大都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收
入《热风》和《坟》里。这些作品尖锐泼辣,形象生动,
带有广泛的社会批评的特点。有的严正批判封建的父权
思想和节烈观念;“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
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
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
报》的讽刺画而发的”(《热风·题记》)。它们总是把
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同守旧派所宣扬的旧文化、旧
道德摆在对立的地位;有时则以生命的发展来论证社会
改革的必要,坚决站在新事物方面来反对一切封建旧事
物,并相信启发人民的觉悟,可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这些杂文所表现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寓热情于冷峻之中
的文笔,通过抨击时政和鞭挞习俗揭示生活哲理,并将
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鲁迅
风”。鲁迅杂文开创了现代杂文的新风,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的杂文作者。
《阿Q正传》插图 赵延年作
  鲁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大胆地正视现实的各
种矛盾,他的小说和杂文,反映了极其深广的真实的历
史内容。他对于旧中国的一切,对于几千年的传统势力、
传统思想,比同时代许多人了解得多,而且看得深透。他
从旧营垒中来,站在不妥协的革命者的立场上,反戈一击,
能给旧事物以致命的打击。他是对旧势力、旧思想揭露
最深刻、斗争最坚决的一位伟大作家。他在中国革命史、
思想史上的这些杰出贡献,是从“五四”文化革命中就
充分显示出来的。他把旧社会的一切暴露出来,是为了
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推动社会的改革。他自觉地“听将
令”,他的作品充分体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帝反封
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战斗
作用。
  从1920年秋到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
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致力于系统研究和讲授中国
小说史。后来他把讲义整理成《中国小说史略》出版。
它打破了中国小说历来无史的局面,是一部开创性的学
术著作。鲁迅还从事翻译介绍工作,出版俄国和日本的
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译著。他还支持青年的文艺活动,
帮助他们学习和战斗,因而成了进步青年爱戴的导师。
  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逐渐发生分化。这时革命中心转移到南方,北京文化界
显得寂寞和荒凉。鲁迅又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
他在□徨探索,但仍继续战斗。
《伤逝》插图 张守义作
  1924至1925年,鲁迅继续创作短篇小说《祝福》、
《伤逝》等11篇,编成第二个小说集《□徨》,继续反
映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的社会现实。
《祝福》描写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祥林嫂,新寡
之后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希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换
取最起码的生活。但不久便被婆家逼嫁到山□里去。当
她第二次在鲁家出现,那是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
叼走之后。因她再嫁再寡,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
不许她沾手祭品。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相恐吓,要她到
土地庙捐门槛,当作赎罪的替身。她默默地忍受和挣扎,
捐了门槛,但主人还是不许她摆设祭品。她从此失魂落
魄,不久便沦为乞丐,并且怀着对阴间的恐怖和疑惑,死
在年终“祝福”的街头上。祥林嫂是中国人民最悲惨的
典型,她受到了极其深刻的精神创伤。小说通过她的一
生,揭露封建主义的极端野蛮性和残酷性,表明社会环
境已迫使被压迫人民走到绝境。《离婚》中的农村妇女
爱姑,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闹了整整三年。但
对出面调停的豪绅七大人却寄托幻想。小说着重描写爱
姑会见七大人的场面,从七大人的矫揉作态、故弄玄虚
在爱姑内心所引起的反应,写出爱姑精神上的深刻弱点,
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失败结局。这又一次揭示了封建主义
思想统治的严重性,说明被压迫人民必须在启蒙教育下
克服本身的弱点,才能走向更坚决更持久的斗争。
  在新文化队伍分化的形势下,探索知识分子在民主
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的生活道路问题,是一
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鲁迅的《□徨》集比较集中地描写
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反映了他们个人奋斗的破产。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本来是有理想也有作为的,可是
几经波折,他便成为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
物,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能自拔,
失去了一切决断的能力和战斗的意志。《孤独者》中的
魏连殳,这个曾挂着新党头衔的人物,黑暗社会对他的
打击是很大的,他受到流言和失业的威胁,几乎要挨饿、
求乞了。最后他妥协了,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
一切”,并以一种愤懑的心情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终
于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寂寞地死去。这两篇小说反映了
革新势力和传统势力之间的矛盾,弥漫着革命退潮时期
沉重的历史气氛。作者以无比激愤的心情,描写人物的
遭遇和痛苦,同时也批判他们性格的弱点。《伤逝》里
的子君和涓生,则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们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勇敢地冲出旧家庭。可
是当他们建立了新家庭以后,子君便认为目的已达,沉
湎在小家庭的生活琐事中。一旦失业的打击到来时,子
君便无以自处,涓生则急于救出自己。于是爱情终于破
裂,最后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她父亲的严威和旁人的
冷眼的环境中去,不久便死去了。涓生陷入了悔恨和悲
哀中,他在□徨和探索,但新的生路在哪里呢?他还是
迷惘的。这个爱情悲剧表明,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是不
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的。
  比起《呐喊》来,《□徨》较多地流露了作者当时
忧郁、□徨的情绪,但他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却是同
样清醒和深刻的,在艺术技巧上,他对小说艺术形式的
掌握,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都比以前圆熟,表现也更
加深切。
  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并运用
“画龙点睛”和白描的手法,来加以刻画。他的艺术语
言十分精练,对话简短传神。他的描写真实、朴素,不
借助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场面来展
现人物的性格。鲁迅的小说显示一种冷隽而深切的风格
特征,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
  鲁迅的小说使中国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是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反映被压迫农民的阶级利益和要求的
作家,他首先要求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首先提出启发农民等被压迫群众的革命性,提高他们的
民主主义觉悟的问题。这在以农民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的
民主革命中,具有十分重大的



www.350xue.com
意义。鲁迅在创作上达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鲁迅(1881~1936)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鲁迅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