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

浏览次数: 54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鲁迅(1881~1936),
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的矛盾解决了,代替艰
苦的求索,他的杂文出现了为捍卫理想而英勇奋战的内
容:他捍卫无产阶级文学,捍卫人民革命事业,捍卫共
产主义学说及其伟大实践;并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形成一
种从容不迫、应付裕如的战斗风格。在有关文艺问题的
文章中,阶级论已经成为他理论的基石;他明确宣言文
学应该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在文艺与社会、
思想与艺术、作家与革命等关系问题上,他作出了科学
的论述,作家的世界观问题更是他经常论述的中心。他
不仅是左联的主将和旗手,也是革命文学家的诤友。他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的成就和贡献,克服了中国共
产党内“左”倾路线对文艺的一些影响,指引着左翼文
艺运动前进的方向。
  空前的民族英雄 1931年 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进
攻沈阳,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鲁迅撰
写许多杂文,尖锐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的
反动政策。为了使宣传深入群众,他还主编时事和文艺
的普及性小型报刊《十字街头》。1930至1931年的文章,
收在《二心集》里。这个集子是鲁迅的马克思主义世界
观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鲁迅自评他的杂文,以《二心
集》比较锋利。和前期杂文所包含的社会批评与政治斗
争的内容相比,30年代急剧变动的政治风云和文化斗争,
在《二心集》及其后的各个集子里有了更全面、更有力
的反映。这些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
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
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继侵占东北之后,日本侵略者又把战火延烧到上海,
于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鲁迅身居战区,不得
不弃家避难。他和茅盾、胡愈之等43人,联名发表《上
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反
对中国政府对日妥协。这一年鲁迅还作了《我们不再受
骗了》、《祝中俄文字之交》等杂文,驳斥帝国主义者
的谰言,捍卫社会主义的旗帜,希望中苏两国人民和作
家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线上“亲密地携手”。这些文章
表明: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和伟大的国际主义
精神相结合的。
  1933年1月,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
上海分会的执行委员。他同宋庆龄、蔡元培等一起,为
反对国民党政府拘捕无辜,进行种种营救活动。2月,英
国作家萧伯纳到上海,鲁迅与他会见,并写杂文多篇,支
持萧伯纳,揭露反动舆论。当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
喜二被反动当局拷打致死时,鲁迅亲自撰写唁电,并为
小林的遗族发起募捐。5月,他和宋庆龄等亲自到德国驻
上海领事馆,递交反对希特勒法西斯暴行的抗议书。6月
18日,国民党特务暗杀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鲁迅
不怕敌人的暗杀,毅然参加杨铨的入殓仪式。9月,世界
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远东反战会议,
鲁迅支持和协助这次会议,被选为名誉主席团成员。这
一年上半年,鲁迅还能用何家干的笔名,在《申报》的
《自由谈》上发表抨击时政的杂文。但压迫紧跟着到来,
鲁迅不得不适当改换内容,形式有时隐晦、曲折,而且
用种种笔名,跟敌人周旋,继续有力地剖析许多社会恶
习。这些文章谈笑于刀丛之中,把杂文迂回袭击、灵活
作战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坚持真理,傲视顽敌,这是体现
在鲁迅身上的中国人民的最硬的骨头、最美的性格,同
时也是他的杂文的战斗风格。1933年鲁迅的杂文分别编
入《南腔北调集》(包括1932年的作品)、《伪自由书》
和《准风月谈》,同时还出版他和许广平的通信集《两
地书》。
1933年初在上海中山故居鲁迅和史沫特莱(左一)萧伯
纳(左二)宋庆龄(左三)蔡元培(前左四)林语堂 (右
二)合影
  这几年,鲁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更加密切。1932
年,他秘密会见从苏区来上海的红军将领陈赓,向他了
解红军反“围剿”的战斗和苏区人民的生活。1931年到
1934年 1月初,鲁迅和瞿秋白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
谊。他三次接待前来避难的瞿秋白,冒着生命危险掩护
这个著名的共产党人。他们共同研究和领导“左联”的
工作,积极提倡文艺大众化运动,在反对“自由人”和
“第三种人”的斗争中,互相配合和应援。他们还一道
构思,由瞿秋白执笔写了十多篇杂文,用鲁迅常用的笔
名发表。瞿秋白高度评价鲁迅的战斗业绩和杂文,编了
一本杂文选集,并撰写《〈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总
结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和他的杂文的战斗意义。当瞿秋
白于1935年在福建长汀被反动派杀害时,鲁迅十分悲痛。
后来还在病中整理出版瞿秋白的译著《海上述林》,表
现了最可珍贵的革命情谊。
  1934年,蒋介石为了配合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鼓吹以封建教条为准则的“新生活运动”,并在各级学
校推行尊孔复古的教育,同时下令查禁进步图书,捣毁文
化机关。日本帝国主义也在中国东北地区鼓吹建立“王
道乐土”,“恢复孔子之教”。鲁迅作《关于中国的两
三件事》、《儒术》等文,博采史实,巧妙揭露国民党
政府的文化专制主义及其为侵略者清道的罪行,也表示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政策的严重抗议。由复古和复兴文言
等老调所引起的大众语的论争发生后,鲁迅作《门外文
谈》等文,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一切文化的创
造者的高度,来支持语言文字的改革,阐明觉悟的知识
者的任务。《门外文谈》是一部通俗的马克思主义语言
文字起源史与发展史,它充分表现鲁迅历史唯物主义的
坚实修养。鲁迅善于用明白易懂的语言,通过自己的切
身感受,来阐明深刻的哲理。《门外文谈》的文风,体
现了鲁迅后期杂文的战斗风格,它是科学的逻辑力量和
形象的感染力量相统一的产物。在国际交往方面,他和
茅盾合作编选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草鞋脚》,收入从
《狂人日记》至当时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并亲自作序。
他撰写《答国际文学社问》,先后刊登在《国际文学》
和苏联《真理报》上,向世界人民明确宣告“无产阶级
社会一定要出现”的信念。他努力疏通运输精神食粮的
航道,亲自主编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刊物《译文》。为
了捍卫小品文的战斗传统,他不仅多次撰文批判林语堂
的文艺主张,还热情支持陈望道主编《太白》半月刊。
这一年,“在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声中,鲁
迅杂文的产量仍然很大,共编成《花边文学》和《且介
亭杂文》两本。
  1935年,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之际,鲁迅日益关
注形势的发展和文化思想的动向。他著文批判日蒋共同
鼓吹“尊孔复古”、“中日亲善”的谬论。当工农红军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0月到达陕北时,鲁迅受到极
大鼓舞,托史沫特莱经巴黎致电中共中央,热烈祝贺这
个伟大的胜利。当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爱国运动
时,鲁迅热情赞扬人民群众对爱国运动的支持,肯定地
说:“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鲁迅还冒着极大风险,
保存了重要的共产党人方志敏在狱中写给党中央的信和
一些文稿,并妥善地转送给党中央。针对文化界剧烈分
化、是非混淆的现象,鲁迅不仅支持正面力量,热心培
养叶紫、萧红、萧军等文艺新苗,还鞭挞歪风邪气,写
了八节《“题未定”草》和七论“文人相轻”,使大家
辨是非之界,明取舍之道。鲁迅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照耀下,得到了更高、更科学的
发展。这一年的杂文结成《且介亭杂文二集》。为了刨
坏种的祖坟,扬民族的正气,鲁迅还写了《理水》等4篇
历史小说,与1934年的《非攻》和1927年以前的3篇,编
成集子《故事新编》出版。这是历史题材和现实斗争密
切结合的一部杰出作品。一方面保持了作者在小说创作
中的现实主义原则,真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主要精神,另
一方面又大胆地驰骋浪漫主义的想象,在历史题材里注
入强烈的爱憎和理想。这表现在反面形象上,大胆地吸
收现代生活的某些典型细节,充分发挥他在杂文里经常
运用的漫画化手法,有力地突出作品的现实批判性;表
现在正面形象上,则概括了中国人民优良的战斗传统,使
作品闪耀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光彩。
1936年3月鲁迅在上海大陆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鲁迅(1881~1936)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鲁迅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