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
2.欣赏配乐朗诵。我选用了《二泉映月》作为配乐,为后面的问题作了铺垫。
4.语文论坛讨论,在以下思考题中任选其一,进行讨论,如有其他问题也可在论坛中提出。
A.《登高》与《二泉映月》意境是否一致。
B.对诗中你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分析。
学生在课文参考资料中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论坛中发表观点,进行实时的讨论,教师也
参与其中,对学生的文章及时反馈,提出指导意见或给与适当评价。
5.小结。
6.开放性研讨题目。
A.根据登高诗意写一首诗。
B.选几首表现秋意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如《山居秋暝》、《沁园春 长沙》等。
7.诵读《登高》。
我制作了《登高》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了《登高》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跟读品味。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自主深入研究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欣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自己尝试进行研究。我首先在论坛中转贴了清华附中的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文《梅边吹笛露桥闻》作为范例供学生参考,并提供了部分杜甫研究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在近体诗八首中选自己喜欢的篇目进行研究,在论坛中进行讨论,我也在论坛中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
三、思考与讨论
我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这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经过了艰苦的准备过程,但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学生的表现甚至让我感到吃惊。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共10课时后学生在论坛内的贴子总数便达到1,041篇,所有学生均参加了讨论,最多的同学发表了30多篇文章。学生兴趣的高昂、思维的活跃、思维的深度都让我感到意外。我把学生的部分讨论内容和我的一些思考在中国中小学教育网即K12网站的语文论坛中发表出来,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并对学生的文章发出了一致的赞叹。这次教学探索,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网络教学活动的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网站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力量,如来自各方面的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大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某一学科上下功夫为了什么?除了兴趣外最直接的就是为了分数,学习内容在考试后异化成了分数、结业凭证、录取通知,最终造成了学生的厌学,甚至造成了无意义的教育——背离了本来教育目的的教育。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2.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交流中迸发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真正的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给了他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过于急迫的想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充分的时间去作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难以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时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速的反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长久以往,学生将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
3.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于这样一次文学欣赏课来说,学生的个性创造表现的更为突出。在此仅举两首学生咏杜甫的诗作为例:
其一(高二·二班 杨春雷)
瑶湾才子纵情志,不辨官场仕途歧。
风云忽起历患难,满怀壮志空衫衣。
目含世间疮痍泪,笔走人间劳苦疾。
何日工部碑前过,青松自有杜鹃啼。
其二(高二·一班 王泽)
世上疮痍笔中锋,
黎民疾苦化心中。
壮志未遂孔明愿,
诗史存世启放翁。
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这是学生创造性的充分表现。
4.使协作交流真正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协作交流的环境中,学生在讨论中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思想,共同完成学习过程。交流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对语文学习来说交流则更为重要,可以说,交流是语言学习的催化剂。在传统的课堂中却很难做到,师生交流可能有一些机会,但生生交流却难以充分的进行,在网络教学方式下,这种交流则可以充分地进行,或者说,交流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基本内容。
5.这样建设教材便能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
教材容量的增大增加了学生的读写量,使学生有足够的言语活动和感性的积累,这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同时也在语文学习中加入了信息选择和处理的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使学生更有效地适应未来的信息社会。
6.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意义。
以上只是这次教学探索的一些初步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如语文网络教学教材建设、语文教学网站的基本规范探讨、网络教学课基本模式的探讨、新的教育评价问题、课时安排、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但这里不再有教参,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把创造还给教师,它需要你、我去创造。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 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 钟志贤 徐洪建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
栏目导航
- ·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鉴赏、阅读、写
-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 ·语文:让语段阅读材料“增值”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九年级语文课文及教学目标
-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速成歌诀7
- ·当今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 ·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 ·全国十佳班主任培训视频
- ·教学法
-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 ·课起始的八种类型
- ·语文导入新课的二十六法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 ·精熟教學法
-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
- ·专家指导: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 ·语文高考应试能力自测表
- ·北大状元谈高考冲刺-8
- ·故事创作法
-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 ·作文应急处理九法
-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 ·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
- ·不作阅读的奴隶
- ·张思中教学法中兴趣调动的探索与实践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