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高效、“冲刺性”地复习应试
日本学者田琦仁说:“应试法是学习的延续”,“应试法是一种专门的技巧”。这说明应试是有技巧的,而且这技巧,需要一定的培养和训练。我这里谈的“冲刺”,一般指5月初到7月初这两个月的综合复习。此时的高三学生,面对厚厚的12本书,加上各种复习资料、模拟试题,或是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抛开课本,一头扎进社会流行的五花八门的题海中,或是希望老师指重点、讲难点、讲方法、找捷径、猜题“押宝”,而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不足。根据一些同学的成功经验和我本人十几年的教学体会,这“冲刺”阶段的语文复习应抓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究语文考试大纲
考纲,对教师而言,是复习辅导与测试设计的依据;对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与复习训练的目标。前者要做到“知纲、用纲”;后者要做到“知纲、达纲”。
到了“冲刺”阶段,单项强化训练已经告一段落,进入了综合复习阶段,此时更需要对照考试大纲找差距,找出自己还没有很好掌握的薄弱环节。在没有很好掌握的知识点里,首先要抓住那些范围窄的、易于掌握又经常考的。如重要的作家作品和各类文化常识,几乎每年都要考到,它的范围有限,容易掌握,一定要抓住它;再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现代汉语中病句的修改、修辞格式的辨析和各种句式的相互变换等,常考,范围又不广,易于把握;还有古文的各种活用现象,通假字、特殊句式,这些也是每年必考,内容有限,不难掌握,也一定要抓住它。至于文学鉴赏、现代文和古文阅读等方面,则可通过每天做适量的练习来增强语感,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另外,考纲的每个考查点概括性极强(只有一句话),但都是含义丰富的要求作为“冲刺”阶段的考生,必需深入了解考纲的内容,才能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训练。如考纲规定:“要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是“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呢?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重要作家、作品”是指在文坛上广有影响的、有名气的作家和作品这主要体现在课本(含初、高中)篇目上。文学体裁,主要指的是文学四分法提到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种文学体裁的知识。由于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是“一纲(考纲)多本(课本)”的,也由于高考不同于会考,其难度大大高于会考,因此,“重要作家、作品”,除了抓住课本中出现的内容以外,还要注意课本中没有的、古今广有影响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归类要有广度,不能局限于课本范围。从本知识点在近年考题的体现看,每年必考,题量和分值大概为2—3题,6—8分,1994年的语文高考题,出现了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古代名句。但应注意,1996年的古代名句题,全是初、高中课本中出现过的,而且5句任选取3句,难度大大地降低了,因此复习时不宜把面扩得太宽。考察重要的作家、作品,关键是“重要”两个字。只要是名篇、名句,在报刊、杂志上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就可以视为“重要”,就有可能考。
总之考试大纲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和努力实现的目标,对它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是我们“冲刺性”复习的关键,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重视语文知识积累,更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语文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前者我不想多谈,这里我只就后者谈谈看法。
近年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精确性。
高考是一场知识的竞争,更是一场智力的竞争。思维则是智力核心。思维的敏捷性就是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敏捷,是其智力水平高低的一个体现。当一张有着几千字的试卷,在同一时刻摆在千百万考生面前的时候,谁的思维灵活、敏捷,谁的表达精确、无误,谁就能在临场做出胜人一筹的答卷,就能在高考选拔中脱颖而出。这正符合高校选拔新生的条件。很难设想,一个思维迟缓、表达模糊的考生能够在高考答卷面前镇定自如,准确作答。
高考重视考查思维的敏捷性,也就重视考察了阅读能力。因为思维的敏捷性与阅读能力有关。能力=速度×理解力。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里,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和一定的理解力。而表达的精确性不仅与思维 的敏捷性有关,还与运用语言工具表情达
www.350xue.com
意的技能技巧有关。所以,高三学生备考复习的重点,不在于一篇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学习怎样表达各种不同内容的语言形式,进而形成一种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对阅读材料既了然于心,又了然于口与手,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无捷径可走。在紧张备考的情况下,得之有效的方法仍是尽可能挤出时间来多读、多写。因为多读才能见多识广,见多识广,思路才开阔;而多写,才能使思维条理化。
三、要了解社会动态,不要死读书
语言是交际工具,但语文除了交际工具的因素之外,更有广泛的人文因素。作为备考的学生,一方面要有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语文,陶冶自己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语文书。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导向,试以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为例。从选材范围上看,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实际,并适当涉及有关社会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990年对玫瑰园的看法展开议论,暗示当时政治教育的热点;1991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演讲稿,要求考生能辩证思想,注意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1992年强调社会公德意识;1993年试题与当时反拜金主义的精神合拍;1994年《尝试》隐含“实践出真知”的道理;1995年“鸟的评说”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学会宽容,不要一味地指责别人;1996年对两幅漫画的评价,即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讽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可见高考作文题目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和强烈的思想性,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对时事的关心程度。由此可见,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没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只会咬文嚼字的人,是决不能写出质量上乘的作文的。
因此,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千万不要只是在教材和试题中绕圈子。要切记,一个不了解时事政治,对当今世事恍若世外之人,语言贫乏单调,思路闭塞不畅,思想感情观念陈旧的人,决不会学好语文,也不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语文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其魅力,也只有在生活中复习 ,才能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991年出版的大纲《总纲》的第二段这样说:“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总纲》所谓思想道德素质,应包含些什么呢?那就是爱国、爱民思想,公正廉明的精神,奉公守法、勤劳俭朴的品德,直至事亲、交友的标准,教养子女的方法等等,凡是做人应具备的各方面的道德品质,都包容在内。近几年高考语文阅读和写作试卷中都暗示了上述内容。请考生务必留心自己身边的生活和社会,这样就可能站得高些,想得深些,从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
科学、高效、“冲刺性”地复习应试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
栏目导航
- ·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鉴赏、阅读、写
-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 ·语文:让语段阅读材料“增值”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九年级语文课文及教学目标
-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速成歌诀7
- ·当今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 ·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 ·全国十佳班主任培训视频
- ·教学法
-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 ·课起始的八种类型
- ·语文导入新课的二十六法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 ·精熟教學法
-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
- ·专家指导: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 ·语文高考应试能力自测表
- ·北大状元谈高考冲刺-8
- ·故事创作法
-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 ·作文应急处理九法
-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 ·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
- ·不作阅读的奴隶
- ·张思中教学法中兴趣调动的探索与实践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