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艺术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浏览次数: 80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      翟玉泉     629000
    我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硬是不想读书呀,教起真没劲。”“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你讲了几遍了他还是一问三不知。”“没法!这些学生根本不想学!”如此等等。更有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非典”猖獗时期,一个学生说:“我宁肯得‘非典’,也不想读书。”马上就有几个学生随声附和,教室里一片哗然。这也许是一句戏词,这也许仅仅是个别或少数学生的一时的想法,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风华正茂的学生,何以如此讨厌学习,不求上进?笔者(本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学校教学顾问)经过多次听课和调查学生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什么呢?因为老师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兴趣真正落到实处。教改年年喊,但“年年岁岁花相似”,板着脸孔说教,重知识传播,那种怕顾此失彼,捡了玉米丢了西瓜的老一套“填鸭式”根深蒂固。这样下去,兴趣从哪来,恐怕连一点热情的火种也将被熄灭了。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跟上改革浪潮,变学生不想学为乐意学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师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必须乘这股改革东风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问或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①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②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③什么兴趣呢?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兴趣不是天生的,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需要后天环境的激发和耐心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是如此。一开始就爱好语文的学生往往是少数。根据笔者调查,在目前的师范生和中专生中,喜欢学习的不到一半,喜欢语文的不到四分之一,而最不愿上语文课的却为数不少。有的学生认为上语文课没劲,有的说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教小学生只需初中那一点知识就够了”“当工人学语文有什么用?”如此等等。因此,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能全靠自然形成,也不能只靠语文本身的吸引力,而要靠自觉的培养才行。同时,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产生兴趣。一方面不可能任何事物都对人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人的精力、情趣、爱好也是有一定限度和指向的;再有目前师范和中专语文教材及教学存在“旧”、不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就业需要的问题;还有社会风气对学习取向的影响等等。因此,语文学习兴趣更需要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反之,学习被动,效果就非常差。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何才能真正的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呢?实践证明,下面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激发兴趣
一些教师上课不注意方法,特别是不注意感情,上课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若鸡,语言枯燥乏味,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哪里有激情!他们怎么会体会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呢?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必须进行感情的交流。如果一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求知欲的烈火和他们热爱生活的理想之光。“仁爱产生仁爱”,这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论断,教师向学生倾注爱的情感主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例如,我教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首先用很沉痛、很严肃的口气介绍艾青的身世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因为"八字大,要克父母",他从小被送到本村贫苦农妇大堰河的家中抚养,五岁才被接回家中读书,回家后仍然受到父母的歧视,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此相反,大堰河却深爱着她的乳儿。1932年7月,艾青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反动派抓进监狱,判刑六年。1933年1月某一天早晨,诗人面对窗外飘飘大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已经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保姆,不禁感慨万千,一口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我注意到:教室里异常安静,学生们专心地听着,有的陷入了沉思。接着,我便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用亲切怀念的语调朗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摩我……”;用欣羡的语气读:“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用致沉痛的语调朗读:“大堰河,在他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我悲痛地朗读,“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诗还未朗读完,许多学生的眼眶已经红了,流泪了,有的学生还哭出声来了。有学生说:“老师,你读得太好了,太有感情了。”有的说:“我实在忍不住了,哭出来了。”我们能说学生没有兴趣读书吗?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点燃他们的激情,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通过激情朗读,就把学生带到了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领略到了康桥那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还未讲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要表达出这份情,还必须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一个没有见过新娘、缺少新婚之别的感情的人,就很难体会“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几行诗所蕴涵的“意”和“情”。一个没有对家乡,对故园十分热爱的感情的人,也无法体会“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些诗句所寄托的沥胆柔肠,所表达的深情。
文学是人学,人是有感情的 ,没有热情,没有激情,没有感情,怎能讲不出作品的情调,何谈以情感人?诗文都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时要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教师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让学生阅读、思考,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增加,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注入到教学中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创设情景,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老师用热情,用激情叩开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这不是要用感情去“贿赂”学生。演员演戏要注意表情,老师上课难道就不应该注意表情吗?老师用“情”去上课,课才会生动,才能创设出一种情境,展示出一种氛围。课堂上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融洽的气氛,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角色,共同构筑亮丽画面的一个景点。我教《谁的爸爸大》这篇儿童故事,就采用了一读、二讲、三提问这种方式创设出一种热烈积极、深入钻研的课堂气氛。首先布置三个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请学生讲述故事梗概,经过三个学生讲述,学生明白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同学做游戏,小强的椅子被踩坏了,小强没椅子坐,就夺帆帆的椅子,理由是自己爸爸的官比帆帆爸爸的官大,帆帆又夺石头的椅子,理由是石头的爸爸是工人,石头不肯。老师看到这一幕心里很难过。于是,她把石头的爸爸请来把椅子修好了。最后老师教育同学认识到大家的爸爸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故事就这么简单,我问同学们:“课文学懂了吗?”“懂了!”“那么,老师还讲什么呢?”“可以不讲了,这篇课文我们读得懂!”语言干脆利落,充满了自信。我立即抓住这种浅尝辄止的现象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这篇儿童故事有什么特点?第二、你认为故事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讨论热烈,有的争得面红耳赤,发言也很踊跃,各抒己见,最后对这篇儿童故事的特点取得了明确的共识。学生都说到点子上了,但难免流于肤浅,于是我又针对其中的一项提出问题:“故事哪里出现了曲折,如果不让它曲折,你认为该怎么写?”学生们愣住了,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板书了基本情节:踩坏椅子→争椅子→修椅子→进行教育。学生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看到学生争椅子上,老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老师是怎么解决的呢?学生设计出:批评一通,罚站黑板,通知家长交赔款,扣操行分等办法。这样简单处理之后,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老师”为什么没有使用简单的办法,而是设计了修椅子这场戏呢,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设计修椅子这场戏呢?”一个学生抢着说:“老师就是要考考这些孩子,看谁的爸爸会修椅子……”另一个学生打断他的话说:“老师最恨当官的,她‘望着石头,笑咪咪的’,不是明摆着要让石头的爸爸来露一手,好压压小强和帆帆的傲气嘛!”许多同学说老师哪有这个意思啊,她并没有否定任何一个人的爸爸嘛!问题便自然引到修好椅子之后的情节上去了,又是一番争论,学生又从多方面去设想“石头的爸爸修好椅子之后”的情节发展,有学生提出了“老师为什么没有称赞石头的爸爸?”这样一些引人深思而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

[1] [2]  下一页


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语文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