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浏览次数: 644次| 发布日期:02-05 04:22:39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鉴赏诗歌形象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 幽清明净 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 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 纯洁美好 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 安静纯朴 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例2:
蝉
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
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例3: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
作业:
阅读《名师领航》
1、 练习: 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 看书: 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例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 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 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 思念故乡 彷徨悲苦的 羁旅愁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
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例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 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即:本诗通过“月落”“ 乌啼”“霜”“ 江枫”“ 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另: 可参考 《点绛唇》 和 崔颢《长干曲》
附1: 《点绛唇》见第二页。
附2: 长干曲 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鉴赏诗歌形象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 幽清明净 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 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 纯洁美好 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 安静纯朴 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例2:
蝉
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
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例3: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
作业:
阅读《名师领航》
1、 练习: 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 看书: 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例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 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 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 思念故乡 彷徨悲苦的 羁旅愁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
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例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 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即:本诗通过“月落”“ 乌啼”“霜”“ 江枫”“ 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另: 可参考 《点绛唇》 和 崔颢《长干曲》
附1: 《点绛唇》见第二页。
附2: 长干曲 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 › 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 (人教版高二)
- ›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高三)
- › 中国古代才女
- › 趣味语文知识:中国古代女子别称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三“战争刑律”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二“音律度量”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四“姓名字号”附录2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五“宗法礼仪”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四“姓名字号”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三“地理山川”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二“天文历法”(1,2)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一“文化中国”
- › 高中中国古代史速成歌诀3
- › 高中中国古代史速成歌诀2
栏目导航
高考复习资料 推荐
-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人教版高三必修)
- ·高考复习之字形专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必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选修)
- ·古代诗歌鉴赏专练教案(高一必修)
- ·《鉴赏诗歌形象》课堂设计实录与感受(
- ·怀古诗鉴赏复习设计(人教版高三)
- ·修辞无处不在(人教版高一必修)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识记文学常识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容易读错的500个字
- ·语言得体八项注意(人教版高三)
- ·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的辨析)(人教版
- ·诗歌鉴赏(二)(苏教版高三必修)
- ·字音专题复习(人教版高三)
- ·诗歌鉴赏(一)(苏教版高三必修)
- ·“辨析并修改病句”专题复习教案(高三
-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教案(人教
- ·“变换句式”复习教案(高三)
-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人教版高
-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1—1)(人教
- ·诗歌鉴赏五步法(苏教版高三选修)
- ·高中语文教材1—6册背诵名句 第四册
- ·高中语文教材1—6册背诵名句 第三册
- ·高中语文教材1—6册背诵名句 第二册
- ·高考资讯古今诗文名句大汇萃
- ·高考语文成语误用分析175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