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版语文高一年级《哀江南》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高一年级《哀江南》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88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语文版语文高一年级《哀江南》教学设计,

哀江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分析作者笔下残败、荒凉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深挚、强烈的亡国之恨。 

  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当堂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品味本文历史兴亡的沧桑变幻之感。 

  教学重点: 

  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是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是烟雨蒙蒙的,三月的江南绿水滔滔,三月的江南草长莺飞。三月的江南到底怎样?或许下面的一段画面可以告诉你们。(播放画面) 

  欣赏完之后,这些画面会让你们联想起哪些诗句呢? 

  (学生活动) 

  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唐】韦庄《菩萨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可见在许多文人墨客心中,江南是个充满温情,充满画意的地方,可为什么在孔尚任的笔下江南却是个充满悲情的地方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尚任的《哀江南》,去感受其间的哀切悲伤。 

  (二)研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体现作者悲情的语句。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2.请学生齐读最后一节[离亭宴带歇拍煞],思考:产生悲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不信这舆图换稿。(江山易主) 

  3.当时是怎样的情况,请同学做简要了解。 

  (背景介绍)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其间的五十多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皇权政治经济繁华的中心。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后,明代宗室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 

  4.在这样悲情之下的江南如今是怎样的景况?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1—6节,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今的江南。 

  (学生依次回答) 

  小结:如今的江南是个萧条、破败、冷清、凄凉的地方。 

  5.你们来到这样的江南心情会怎样? 

  学生回答:沉重、悲痛、忧伤、心痛、欲哭无泪、无奈。 

  6.你们看到这样的江南尚且会有这样的感受,何况是见惯了灯红酒绿,日日笙歌的教曲老师,明代的遗民苏昆生呢!他现在一路行来。看到的是断壁残垣,看到的是苦枝败叶,这样的景况怎能不让人心伤啊。在他所看到的这些景物中,有哪一处的景物描写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请同学找到之后读一读,背一背,然后再说一说自己欣赏的理由。 

  7. [北新水令](原句)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改后)大军留废垒,战马卧战壕。 

  学生讨论,比较语句,得出答案。 

  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战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 

  读到这些语句会让你们联想起哪些诗句?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小结:这一曲为我们描绘出了南京战后的一片萧条,冷清的景象。 

  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出这种味道。 

  [驻马听] 

  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描绘出了景物的荒败凄凉,写出了物是人非,繁华不再。 

  通过今昔对比,满含黍离之悲。 

  [折桂令]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沽美酒]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冷清清的落照,见一树柳弯腰。 

  (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请同学们读一读,进一步去感受这种悲凉的意境。 

  8.小结:鉴赏曲词的方法:换词比较以诗解曲 诵读悟情(幻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幻灯) 

  本文处处写景,景中含情,用景物来说话,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让我们更深沉地体会到人世沧桑,历史兴亡的沉郁、悲怆。特别是到最后的直抒胸臆,让情感猛然爆发,动人心魄,把悲情推向了及至。本文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 

  (三)拓展

  顾采《桃花扇序》:读至卒章,见“板桥残照”、“杨柳弯腰”之语,虽使柳七复生,犹将下拜。古人而谓千古以上、千古以下,有不拍案叫绝,慷慨起舞者哉?妙以至矣!蔑以加矣! 

语文版语文高一年级《哀江南》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可见[沽美酒]这一段是备受推崇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朗诵。 

  假设自己是苏昆生来到半里桥和旧院,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沽美酒]曲段进行扩写,或仿照马致远的《秋思》改写成诗歌。(学生写作交流) 

  (四)总结 

  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明白了苏昆生的悲伤。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未世的时代哀音!……在这种时代哀音中,流溢着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败感、失落感、忧患感交织躁动的感伤情怀。 

  从这个意义上说,《哀江南》称得上一曲凭吊故国、感叹兴亡的绝唱。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有类似情感体验的诗词,进一步感受明代遗民的亡国之痛。          

  哀江南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年级《哀江南》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