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六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六

浏览次数: 94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六,

●教者要做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专题中的一篇课文,它的学习方式属于“问题探讨”。这篇文章解读起来有很大难度,属于典型的深度文本,其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然而文本问题是潜在的,只有探讨者把它洞见出来,生成出来,问题才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者”当然主要应该是学生,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我想,学生的探讨热情一开始往往是处于消极状态的,而且即使个别人有探讨的冲动也是不足以带动全班同学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教者的诱导,他们的探讨热情是难以高涨的,是难以形成“场效应”的。如果说环境的支持,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那么教者的诱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充分地燃烧起来。

在上《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首先把我在备课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抛出来,以燃烧他们渴望发现问题的意识。

师:……我发现题目有点毛病。

众:啊?(大家都惊讶)

师:是不是因为作者黑塞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就不会有毛病了?我们不要迷信嘛,上一个专题我们不是提到马克思敢于“怀疑一切”嘛!其实这也不能怪黑塞。

众:怪翻译家。

师:也不能怪翻译家。本文是节选,注释告诉我们题目是谁加的?

众:编者。

师:也就是说,它是我们江苏的几个编书的人加的,他们加的题目为什么就没有错误的可能?我这样怀疑是有我的理由的。单纯地从题目来看,“获得教养的途径”应该包含很多途径,而事实上途径也很多,比如政治课、班会课上老师的道德说教,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信仰,政府对学习榜样如雷锋、张海迪的树立,等等。而从这篇文章的正文来看,作者有没有说“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惟一途径?

众:没有,作者说的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师: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得没错,关键是编者为节选部分所加的题目有问题,犯了“大而无当”的毛病。大而无当的题目,与正文是不吻合的。如果在你们作文中出现题目的范畴远大于正文范畴的现象,无疑要被老师判为“题目不合适”。同学们看看,从准确性的角度来看,题目最好取什么?

众: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

●确保学生初次探讨就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以上课堂对话,一下子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唤醒起来,把他们探讨问题的欲望燃烧起来。趁此机会,我又告诉他们: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讨;当然,问题并非是“错误”的代名词,事实上收进教科书的文章基本上很少有错误,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又要避免钻牛角尖;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脑子就会越用越灵。

那么如何让他们在初次探讨时就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来?由于课文比较长,如果让学生在全文的范围里不着边际地提问,那么势必会因阅读长度而影响问题探讨的进程和质量;况且事实上课文高难度的语句也主要就在第一节,作者立论的全部基础也就在于第一节,可以说第一节单独成块,“具体而微”,既是理解下文的一个必要的“前认知”,也是做活全文的一个“眼”。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就努力在第一节上大做文章。

师:为了看看同学们是否有发现问题的眼光,不妨先以课文的第一节为例。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并把你所发现的问题画出来(可以直接在有关词语或句子的下面打上问号)。

(几分钟之后)

生1:第一句说“具体的目的”,那么这“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具体”的?

生2:“狭隘目标”中的“狭隘”是什么意思?

生3:“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是什么意思? 

生4:“真正的修养”究竟是什么?

生5:第一句说不追求具体的目的,而最后一句又作者说目的在于……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把探讨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学生提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后,怎么办?如今应试主义教育甚嚣尘上,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高速发展”,失去了等待学生“表演”的耐心,取消了让学生充分探讨的机会,告别了过程享受的“田园牧歌”,情愿由自己进行“答记者问”。学生问、教者答,看起来也是对话,但这样的对话,只发生在单线的师生之间,是不全面的对话;只由教者提供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案,而不让学生充分地摸索、探究,这有悖于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只有问题,而没有探讨,这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问题探讨”。其实,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真正地探讨起来,他们会更加关注文本、谙熟文本,最后深得文本之妙,深得阅读之妙,并且因为这种“深得”,来自亲身的体会、体验,所以解读文本的能力会保持得更为恒久,不仅能够裕如地应付考试,而且会终身受益。



在我的课堂上,我是这样让学生围绕他们生成的问题进行探讨的。

师:好,谁先来尝试解读的?

生6:我来解释一下“目的”,我觉得它就是最后一句所说的“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跟“真正的修养”比较起来,“能力和本领”当然是“具体”的。

师:你说得非常准确。同学们,他为什么能够看得准呢?因为他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而是联系了上下文,结合语境来解决问题。其他的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解决。

生7:体育的特点,作者说得很清楚,“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也就是说,终点不是惟一的,它是随处存在的,所以对于“从不停歇”的人,终点似乎是永远不存在的。“永远都在半道上”是说,真正的体育本质上永远都是在运动着的,是“从不停歇”的。作者以此来比喻,是为了说明“真正的修养”也是“随处都可到达完善境地却从不停歇”的,它一直致力于完善。

师:说得太好了,你善于从比喻的修辞入手,抓住句子里的关键词语来分析。读书就要这样善于咀嚼语言。其实,联系语境,联系上文,我们同样可以找出这一答案。谁来说说的?

生8:上面一句用了“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一个短语,“永远都在半道上”就是“增强和扩展”的形象比喻。

师:是的,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永远都在“增强和扩展”。刚才有同学提出问题,第一句说不追求具体的目的,而最后一句作者又说目的在于……这不是互相矛盾吗?谁能够解释的?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六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生9:作者并没有说不追求目的,而是说不追求“具体”的目的,所以说,真正的修养还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师:你能抓住了关键词语“具体”来分析,看出了作者立论的严密性和辨证性,真不简单。我们再来看这一个问题,“真正的修养”究竟指什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10:真正的修养就是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

师:同学们,我们解释一个概念的时候,能不能仅仅用否定的形式?

众:不能。

师:是的,关键在于正面解释。那么,如何正面解释?

生11:真正的修养是为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师:这是根据第一句话的后半句来解释的。同学们看看有没有解释清楚呢?

(大家面有难色)

师:什么叫“自我完善”?在哪个方面“完善”?这要不要说清楚?

生12:下面一句告诉我们,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所以,“真正的修养”就是为了自我在精神和心灵上的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师:他解释得对吗?

众:对。

师:最后一个问题,“狭隘目标”中的“狭隘”是什么意思?

生13:就是第一句中提到的“具体”。

师:大致是这样,但“具体”和“狭隘”,哪一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生13:狭隘。

师:这说明,它有“具体”一词无法取代的意义。他相当于“功利”这个词语。作者告诉我们,真正的修养是不带功利性的,而“能力和本领”是带有功利性的。

●在认知的更高阶段,最好让学生再度提问

教学进程推进到这里,似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似乎“万事大吉”了,但是哲学大师卡尔·波普提醒我们,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能够产生新的问题。努力了大半堂课,把目标定位在彻底干净地解决问题,这是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的;而致力于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这就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做到的。如果学生能够提出新问题,那么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师:同学们,这一节还有什么疑问?

生14:我不明白,为什么作者把“能力和本领”与“精神和心灵”对立起来。

师:对立起来了吗?

生15:没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15:作者并没有反对人们追求“能力和本领”的具体目的,但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与这种目的性、功利性无关的。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人虽然“能力和本领”很强,但缺乏真正的修养。

[1] [2]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六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