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48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 掌握“舸”“峥嵘”“遒”“遏”“樯”“天堑”等词语。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形象和创作背景理解领会诗歌的意境。 
3、 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学习鉴赏诗歌的用词。 
4、 学习描述诗歌的意境。(口头的,书面的)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齐背《沁园春·雪》让学生复习理解并赏析,归纳欣赏要点,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 
导入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教学目标:1、积累       2、领悟(由景、物、事到情、理) 
3、鉴赏(用词、修辞、表达技巧)4、表达(运用相关术语表述鉴赏结果)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2.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两首词同属“双调” 
,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 
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 整体感知,熟悉内容,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感受形象,理清思路,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分别点明了“处境”,“季节”,“地点”]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上阕的提问。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用“忆”字领起作用一样,均称做“一字领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直贯铺叙七句。这种铺陈排比的手法,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中的“赋”。 

5、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从实到虚]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6、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击”透出猛、劲。    
[赏析]  
   △ “争” 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 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翔”突出轻、快。 
△ “竞” 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 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 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1] [2] [3] [4]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