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48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充满生机。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 “忆” 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 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 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 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2、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 
  
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 
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 
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明确: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壮阔的深秋意境)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 
 
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清冷惨淡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秋天在那些悲秋的文人墨客的笔下是一种冷清惨淡的景象。 
思考: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风急天高猿啸哀” 
“悲哉,秋之为气也”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明确:“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上阕最后三句为小结,章法上叫“煞尾”。“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携来百侣曾游。”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过变”或“换头”。 
  结尾三句为下阕“煞尾”,也是全词的总结,称为结句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