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七
浏览次数: 98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七,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受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束缚,向我求学。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
4.《贵在一个“新”字》
作者简介:王梓坤,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县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5年考入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做研究生,1958年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1952年至1984年先后任南开大学讲师、教授。1984年以来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4年至198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93年至1998年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数学物理学报》编委、《数学教育学报》主编等职。
王梓坤对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在数学理论方面,致力于马尔可夫(Markov)过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生灭过程,首创了极限过渡的构造方法,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并将差分方法应用于生灭过程的泛函和首达时分布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深刻结果。这些成果均居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八十年代初期,在国际上最先引进多参数Ornstein-Uhlenbeck过程,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领导着他的研究集体开始对测度马列尔可失过程(超过程)的研究,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在数学应用方面,提出了地震随机迁移的统计预报方法及供舰艇导航的数学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权威学者的高度评价。
王样神在概率论方面著书9部,发表论文数十篇。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1976年),《随机过程论》(1965年)和《生灭过程与马尔科夫链》(1980)三部著作从学科基础到研究前沿构成完整体系,对我国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随机过程通论》(上下卷,1996)于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9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马尔可夫过程和今日数学》。多年来,王梓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教学和科研骨干力量,指导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他总是充满热情地支持和鼓励年轻学者的研究工作,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他重视科普工作和对治学方法论的研究,在这方面出版了《科学发现纵横谈》、《科海泛舟》等名著及论文数十篇。其中《科学发现纵横谈》社会影响很大,1981年曾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团中央联合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此书被选中。王梓坤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于1984年首次提出“尊师重教”,并与北师大部分教授建议在全国设立教师节。全国人大次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七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王梓坤致本教科书编者的信。
有人曾将我国的教育和欧美的教育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努力,基础扎实,基本功好,解题能力强;而欧美学生则思想灵活,好提问,爱辩论,每个学校都会冒出一些创新能力很强的佼佼者。当然,这是就总体而言,并不排斥中国学生中也有少数非常优秀的杰出人才。这使人想到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善于独立思考,不仅不能创新,而且容易上当受骗。“文化革命”期间,许多红卫兵就是由于四人帮的煽动而大搞打砸抢的。历史教训,不可轻视,于是促使我写了这篇文章。培养独立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校学习时先开一个头,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应该与生命共存。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怎么办”,既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要自己认真思考,作出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要及时修正;如果再错误,就再修正;如此继续,一步一步走向真理。中学生年纪轻,经历少。在向群众(包括书本)学习和独立思考两个问题上,首先应以学习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增加独立思考的分量。其实,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人,不管他如何成熟,都应该二者并重。诚如牛顿所说,他是站在巨人肩上,也就是前人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的沉思苦想,才获得巨大成功的。
20xx年12月30日
5.思考题参考答案
“问题探讨一”参考答案
第一题
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在获得整体印象以后,分析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地进行论述,得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断的。
答: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接着论述阅读的作用,认为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同时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通过过程和结果的对比,形象地说明阅读能使心智成长,能使读者面前的世界变得宽广。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第二题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第三题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答: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的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第四题
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10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 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是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七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受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束缚,向我求学。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
4.《贵在一个“新”字》
作者简介:王梓坤,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县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5年考入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做研究生,1958年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1952年至1984年先后任南开大学讲师、教授。1984年以来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4年至198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93年至1998年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数学物理学报》编委、《数学教育学报》主编等职。
王梓坤对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在数学理论方面,致力于马尔可夫(Markov)过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生灭过程,首创了极限过渡的构造方法,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并将差分方法应用于生灭过程的泛函和首达时分布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深刻结果。这些成果均居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八十年代初期,在国际上最先引进多参数Ornstein-Uhlenbeck过程,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领导着他的研究集体开始对测度马列尔可失过程(超过程)的研究,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在数学应用方面,提出了地震随机迁移的统计预报方法及供舰艇导航的数学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权威学者的高度评价。
王样神在概率论方面著书9部,发表论文数十篇。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1976年),《随机过程论》(1965年)和《生灭过程与马尔科夫链》(1980)三部著作从学科基础到研究前沿构成完整体系,对我国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随机过程通论》(上下卷,1996)于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9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马尔可夫过程和今日数学》。多年来,王梓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教学和科研骨干力量,指导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他总是充满热情地支持和鼓励年轻学者的研究工作,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他重视科普工作和对治学方法论的研究,在这方面出版了《科学发现纵横谈》、《科海泛舟》等名著及论文数十篇。其中《科学发现纵横谈》社会影响很大,1981年曾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团中央联合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此书被选中。王梓坤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于1984年首次提出“尊师重教”,并与北师大部分教授建议在全国设立教师节。全国人大次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七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王梓坤致本教科书编者的信。
有人曾将我国的教育和欧美的教育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努力,基础扎实,基本功好,解题能力强;而欧美学生则思想灵活,好提问,爱辩论,每个学校都会冒出一些创新能力很强的佼佼者。当然,这是就总体而言,并不排斥中国学生中也有少数非常优秀的杰出人才。这使人想到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善于独立思考,不仅不能创新,而且容易上当受骗。“文化革命”期间,许多红卫兵就是由于四人帮的煽动而大搞打砸抢的。历史教训,不可轻视,于是促使我写了这篇文章。培养独立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校学习时先开一个头,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应该与生命共存。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怎么办”,既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要自己认真思考,作出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要及时修正;如果再错误,就再修正;如此继续,一步一步走向真理。中学生年纪轻,经历少。在向群众(包括书本)学习和独立思考两个问题上,首先应以学习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增加独立思考的分量。其实,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人,不管他如何成熟,都应该二者并重。诚如牛顿所说,他是站在巨人肩上,也就是前人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的沉思苦想,才获得巨大成功的。
20xx年12月30日
5.思考题参考答案
“问题探讨一”参考答案
第一题
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在获得整体印象以后,分析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地进行论述,得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断的。
答: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接着论述阅读的作用,认为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同时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通过过程和结果的对比,形象地说明阅读能使心智成长,能使读者面前的世界变得宽广。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第二题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第三题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答: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的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第四题
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10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 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是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一堂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李贺小传》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棋王》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死水》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远的海子》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之一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菩萨蛮》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细柳营》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给语言插上音乐的翅膀》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绝版的周庄》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源头活水自在行》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泥哨》教学设计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栏目导航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月是故乡明》教学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析》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死水》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祝福》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祝福》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祝福》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祝福》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神奇的极光》教学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离骚》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离骚》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之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滕王阁序(正)》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大海》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橡树》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西伯利亚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