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词作鉴赏(3)
浏览次数: 52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黄庭坚词作鉴赏(3),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
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
催醉,
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
君看,
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
驰射,
风流犹拍古人肩。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 ,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下三句是一转 ,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 ”、“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即石门关,在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但这里却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在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 、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 》“右拍洪崖肩 ”,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谒金门
示知命弟
黄庭坚
山又水,
行尽吴头楚尾。
兄弟灯前家万里,
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
入我草堂松桂。
莫厌岁寒无气味,
馀生今已矣。
这首词是黄庭坚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在黔州(四川彭水)所作。知命是黄庭坚之弟,名叔达。这首词充分抒写了兄弟间患难相依的深情厚意。
开头两句是说知命万里远来,行路艰难 。《方舆胜览 》:“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 ,楚国之东界,故称为吴头楚尾。
知命自芜湖登舟,溯江西行,正是经历了吴头楚尾之地。下边两句写兄弟患难中相聚的惊喜之情 。“相看如梦寐”,用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君似”二句用了两个典故。上句用《史记·李将军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典,借以称赞其弟知命。下句用孔稚珪《北山移文》中辞句,以“草堂”拟所居之开元寺 ,以“松桂”喻环境荒寂。
以“草堂松桂”对“成蹊桃李 ”,对偶工整,很有文采。最后二句是对远谪的慨叹,是年黄庭坚五十二岁,故曰“馀生今已矣”。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其作诗的遒劲笔法,放笔直抒天伦情谊,质朴浑厚,为宋词中之少见。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怀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民,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 。“梅破知春 ”,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在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 ;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 ,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 ”,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 ”,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 ,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 。“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 )”时候才“得香 ”,故云“迟 ”。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 ”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 ,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 ,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 (“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 ),总想把酒喝个够 ;但现在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在词情上是一大兜转 ,“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 ,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
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渔家傲
黄庭坚
三十年来无孔窍,
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
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
看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
灵云合被桃花笑。
这首《渔家傲》援禅家语入诗词,以增加其理趣。所演绎的是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故事。
首三句,讲灵云三十年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无孔竅”,典出《庄子》,亦即“鯈忽凿竅 ”之寓言。据《淮南子》:“夫孔竅者,精神之户牖也 。”此用来比喻灵云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得眼迷照”,是说灵云几次将悟还迷。佛家有“五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见世间虚妄的幻象,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实相。因此,此处的“眼”,当指慧眼或法眼。“参学了”的“了”,作“完成”讲。
下面两句讲灵云参悟的境界 。“呈法要”即是得佛法的意思。“无弦琴”,用陶渊明故事。“(渊明)不解音律 ,而蓄无弦琴一张 ,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萧统《陶靖节传》)。黄庭坚以此作比,意在阐释至法无法的禅理。
词的下片,由灵云之事生出感想,大意是说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我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 。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因此,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这里所着重阐扬的,仍是“顿悟”之说。在黄庭坚看来。灵云三十年的蹉跎,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在他身上,顿悟之中尚有“渐”的痕迹。诗的末句所揭示的就是纵横自在,纯任本然的意境。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
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
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这首词写别情,是作者少有的不用典故的作品之一。
上片写行客即将乘舟出发 ,正与伊人依依话别。
这时正当初夏 ,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外榴花竞放,红艳似火,耀人双眼,这与室内昏暗的气氛恰好形成强烈对比。室内黯淡的气氛来曲折地反映话别者的心情。
“玉人邀我少留行 ”,不仅是伊人在挽留,行客自己也是迟迟不愿离开 。“无奈”两字一转,写出事与愿违,出发时间已到,不能迟留。接着绘出江上烟雨凄迷,轻舟挂帆待发,就在这诗情画意的描述中宛转流露两人无限凄楚的别情。
“柳叶”两句,承上片“无奈”而来,由于舟行在即,不能少留,而两人情意缠绵,难舍难分。这两句,写临行饯别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这里运用比喻,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 。“别时”句又一转,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的欢乐情景,心情更加沉重。
末句宕开,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说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皓洁,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
这首词在黄庭坚词作属别具一格之作。如“柳叶”两句 ,以柳叶和梨花来比喻伊人的双眉和脸庞 ,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伊人伤离的形象,通俗而又贴切。“槐绿”两句,例用对句,做到了对偶工整、色泽鲜艳;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用来渲染叶之绿与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形成两组强烈的对比,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
黄庭坚词作鉴赏(3)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
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
催醉,
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
君看,
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
驰射,
风流犹拍古人肩。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 ,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下三句是一转 ,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 ”、“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即石门关,在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但这里却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在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 、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 》“右拍洪崖肩 ”,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谒金门
示知命弟
黄庭坚
山又水,
行尽吴头楚尾。
兄弟灯前家万里,
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
入我草堂松桂。
莫厌岁寒无气味,
馀生今已矣。
这首词是黄庭坚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在黔州(四川彭水)所作。知命是黄庭坚之弟,名叔达。这首词充分抒写了兄弟间患难相依的深情厚意。
开头两句是说知命万里远来,行路艰难 。《方舆胜览 》:“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 ,楚国之东界,故称为吴头楚尾。
知命自芜湖登舟,溯江西行,正是经历了吴头楚尾之地。下边两句写兄弟患难中相聚的惊喜之情 。“相看如梦寐”,用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君似”二句用了两个典故。上句用《史记·李将军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典,借以称赞其弟知命。下句用孔稚珪《北山移文》中辞句,以“草堂”拟所居之开元寺 ,以“松桂”喻环境荒寂。
以“草堂松桂”对“成蹊桃李 ”,对偶工整,很有文采。最后二句是对远谪的慨叹,是年黄庭坚五十二岁,故曰“馀生今已矣”。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其作诗的遒劲笔法,放笔直抒天伦情谊,质朴浑厚,为宋词中之少见。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怀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民,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 。“梅破知春 ”,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在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 ;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 ,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 ”,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 ”,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 ,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 。“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 )”时候才“得香 ”,故云“迟 ”。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 ”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 ,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 ,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 (“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 ),总想把酒喝个够 ;但现在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在词情上是一大兜转 ,“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 ,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
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渔家傲
黄庭坚
三十年来无孔窍,
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
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
看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
灵云合被桃花笑。
这首《渔家傲》援禅家语入诗词,以增加其理趣。所演绎的是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故事。
首三句,讲灵云三十年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无孔竅”,典出《庄子》,亦即“鯈忽凿竅 ”之寓言。据《淮南子》:“夫孔竅者,精神之户牖也 。”此用来比喻灵云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得眼迷照”,是说灵云几次将悟还迷。佛家有“五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见世间虚妄的幻象,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实相。因此,此处的“眼”,当指慧眼或法眼。“参学了”的“了”,作“完成”讲。
下面两句讲灵云参悟的境界 。“呈法要”即是得佛法的意思。“无弦琴”,用陶渊明故事。“(渊明)不解音律 ,而蓄无弦琴一张 ,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萧统《陶靖节传》)。黄庭坚以此作比,意在阐释至法无法的禅理。
词的下片,由灵云之事生出感想,大意是说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我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 。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因此,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这里所着重阐扬的,仍是“顿悟”之说。在黄庭坚看来。灵云三十年的蹉跎,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在他身上,顿悟之中尚有“渐”的痕迹。诗的末句所揭示的就是纵横自在,纯任本然的意境。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
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
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这首词写别情,是作者少有的不用典故的作品之一。
上片写行客即将乘舟出发 ,正与伊人依依话别。
这时正当初夏 ,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外榴花竞放,红艳似火,耀人双眼,这与室内昏暗的气氛恰好形成强烈对比。室内黯淡的气氛来曲折地反映话别者的心情。
“玉人邀我少留行 ”,不仅是伊人在挽留,行客自己也是迟迟不愿离开 。“无奈”两字一转,写出事与愿违,出发时间已到,不能迟留。接着绘出江上烟雨凄迷,轻舟挂帆待发,就在这诗情画意的描述中宛转流露两人无限凄楚的别情。
“柳叶”两句,承上片“无奈”而来,由于舟行在即,不能少留,而两人情意缠绵,难舍难分。这两句,写临行饯别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这里运用比喻,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 。“别时”句又一转,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的欢乐情景,心情更加沉重。
末句宕开,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说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皓洁,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
这首词在黄庭坚词作属别具一格之作。如“柳叶”两句 ,以柳叶和梨花来比喻伊人的双眉和脸庞 ,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伊人伤离的形象,通俗而又贴切。“槐绿”两句,例用对句,做到了对偶工整、色泽鲜艳;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用来渲染叶之绿与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形成两组强烈的对比,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
黄庭坚词作鉴赏(3)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