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白居易诗鉴赏(23)

白居易诗鉴赏(23)

浏览次数: 22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白居易诗鉴赏(23),

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
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
长庆二年春。
这首五言绝句,全由对句组成,类似五律的中间两联。全诗以柳写人,借景抒情。首句以“半朽”描画树 ,次句以“多情”形容人,结尾两句以“开元”和“长庆二年”交代时间跨度。诗人以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语短情长,意境苍茫。
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 —741)所植,至穆宗长庆二年(822 )已在百年左右,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岂能不怆然动怀呢!东晋时桓温北征途中,见昔日亲栽柳树皆已十围,就曾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见对树伤情,自古已然。难怪诗人要良久立马,凝望出神了 。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树又如何呢?在诗人眼中,物情本同人情。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在诗人看来,这株临风老柳也许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枝吧!
诗的开始两句 ,将读者带入一个物我交融 、物我合一的幻境 。树就是我 ,我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 ,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 人 ”都是诗人本身。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
如果说 ,前两句以优美的画笔描画形象,那么,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笔,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诗人自己的岁数,更重要的是将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真可谓言浅而意深!它象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显得格外蕴藉深远。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
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 。“ 梧桐影 ”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 ,手上拿着剪刀 ,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 ,存入官库 ,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 ,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 ,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 ,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 ,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 ,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质,白居易就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掘和表现深义。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诗中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统领全篇之势。诗人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纵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丈 ,钱塘江水,奔腾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将城外东南的景色,绘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将目光转入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 )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终被杀害。民间传说,伍子胥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通篇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 ,涛声传入庙中,定格外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唐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出季节,并以歌楼舞榭,表现杭州的繁华景象。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 ,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诗醇 》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 ,不仅展现了眼前景物 ,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忠烈 ,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于诗情。
前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转到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 。诗人原注云 :“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酒旗 ”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诗人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指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上句写游人沽饮 ,下句写妇女织绫 。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将目光移到远处,表现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 ,结足春意 。“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诗人原注:“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绘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 ,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 ,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表现得十分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莫不正是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将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洋溢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层次分明 ,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 ,摄自然之景与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透露出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烂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独树一帜,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刻划,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以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渲染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更令人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 。次句点出人物 ,“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神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起居习惯,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 ”。以“ 灯灭后 ”三字说明“ 卧迟 ”,颇耐人玩味 。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 ”安然“睡美”,正可见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 ,照应老翁的“睡美”。不过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取暖,突出老年人的体弱怕冷。夜已经过去 ,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 香添暖被笼 ”,继续在床上昏睡,生动地描绘出体衰老翁的闲适无聊生活。

[1] [2]  下一页


白居易诗鉴赏(23)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