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浏览次数: 11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山障”是大观园中一座非常重要的山。没有此山,进入园中,天上区及中央水池四周之景,均可一览无余,毫无余味。这里可借用贾政在评价“翠障”时所说过的一段话。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如果说,“翠障’是大观园的第一道屏风,那么,“山障”便是大观园的第二道屏风,而且是更重要的一道屏风。

  通过上面对园内六座山的简单介绍,证明“山”是大观园分隔景区的主要手段的提法是正确的。在北方建造园林,多掘池堆山,但如何堆山,如何方能使堆就之山,发挥更大的效益,我国有关造园理论的文献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论述。颐和园将掘池之土,集中堆放在昆明湖的北岸,效果尚好,但浪费劳力,不足为法。北海公园将掘池之土,在湖中集中堆放,经济上比较合算,但给分区设景带来了困难,现园内景区模糊不清,当与此有关。圆明、绮春、长春等大型园林,虽分散堆山,但或分区缺少变化,或不能与设景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见曹雪芹的堆山设想,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

  与山的作用相反,“水”,是联系景区的主要手段。

  景区与景区如果不能很好的分隔开,便不能形成完整的景区,分隔开来的景区,不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便不能组合成完整的园林。景区不能没有分隔,也不能没有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道路、宽阔的水面,都可作为联系景区的手段。我国一些大型园林,多采用这两种联系形式。道路自然是一种较好的联系形式,它可以引导游人从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空间,从“柳暗”过渡到“花明”。“步移景异”即指此而言。“曲径通幽,”就是很好的例证。宽阔的水面可将水面四周的景区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形式,空间敞旷,视野宽阔,便于总揽全园景色,乘船往来各景区也比较方便,缺点是过于显露,没有“疑无路”、“又一村”之类的迭宕变化,缺少曲折掩映之美。

  大观园虽也采用了上面两种联系方式。但为了克服“宽阔水面’联系景区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中央水池外,作者还设计了一条沁芳溪。沁芳溪是一条可以行船的水道,它溶溶荡荡曲折萦圩地穿越全园。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对沁芳溪的走向作了如下的介绍:

  “原从那闸(指沁芳闸)起,流至那洞口(萝港北面入水口),从东北山坳里(花溆所在地)引到那村庄里(稻香村),又开一条岔道引到西南上,总共流到这里(葬花区),仍旧合在一起,从那墙下出去。”(括号中的说明是我们加的)  

  引文说明,活水越沁芳闸后,经中央水池又流回天上区,入洞口,出花溆,过花圃区流到稻香区,然后分为二支,经园前区,在葬花区汇合后流出墙外。先后穿越五个景区。

  中央水池将水池四周的天上、花圃等景区“并联”了起来,沁芳溪又把天上、花圃等景区“串联”了起来。纵有山相隔,水却将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中央水池和沁芳溪的双重联系,游人可乘船沿沁芳溪穿行各景区,看到两岸风光的不断变换,船移而景异。待至中央水池后,又豁然开朗,园内景色悉收眼底。游人可从两个不同的层次来欣赏园中景色,从而把游人的兴致,逐步推向高潮。

  乘船沿溪游园,我们称之为“水路游园”。“水路游园”是游览大观园的主要方式,在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水”是大观园联系诸景区的主要手段的提法,同样是对的。

  以山相隔,以水相联,山和水的巧妙安排,使景区隔而不散,联而有致,生动活泼。

  本节内容始终围绕着“景区”二字做文章,这是因为景区是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没有高质量的景区,便没有高质量的园林。我国传统造园理论强调“景”而忽视“景区”,未必是正确的。关于这方面的有关问题,拟在下节中再详加研讨。  

二、曹雪芹造园思想新探

  用小说的形式塑造园林:可以不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作者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塑造出他认为最理想、最美好的园林。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中的园林,可看成是作者造园思想的表叙。因此,研究小说中的园林,就有可能探索到作者的“造园思想”  

  大观园是曹雪芹“十年辛苦”精心塑造出来的一座大型园林,它集中了作者对造园艺术一系列的见解和追求。如果将这些见解和追求整理出来,作为剖析大观园的手段,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据此,我们对红楼梦中有关大观园的描叙、议论、诗词、对话等进行了整理,名之曰:”曹雪芹造园思想”,共得九条。兹分述于后:

  (一)景区是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

  上一节中曾提到,从景区入手是研究大观园的捷径;并在文中谈了大观园的景区划分、景区特色、景区的分隔和联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几方面的探索,我们体会到:景区是构成大观园的基本单元;把景区看成是构成园林基本单元的思想,是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是对园林艺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按传统造园理论,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是“景”,不是景区。我国有关造园的图书、资料,都把重点放在“景”的构成上,很少言及景区,影响所及,造园师们和广大园林爱好者也都重视“景”,不重视景区。所谓“景”,并没有确定的含义。一脉山.,一湖水,可以称“景”,一所庭院、一座亭、一架桥,也可以称“景”,甚至一棵树;一片石、一丛花,有时也把它称之为“景”。按我们理解,“景”大概是指一幅构图完整的画面,或某种感人的意境而言。人们在评价一座园林时,往往只看重“景”的多少和“景”的好坏,“景”多“景”好便是好园。人们盛赞圆明园,主要因为它“景”多“景”好。据说,它原有29“景”,乾隆时增建40“景”,外加西洋楼10“景”。嘉庆时又添30“景”,合计一百多“景”。北京恭王府的萃锦园,平面按“路”的模式布局,相当笨拙,但却是北京的名园,据说园内有“曲径通幽”、“呤香醉月”、“松风水月”…-等“景”达二十个之多。

  传统造园理论重“景”、轻景区的倾向,给我国的园林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以北京几座大型皇家园林为例,有的景区划分失之粗犷,混合不清(如北海);有的虽分区明确,但主要景区大同小异,无甚特色(如长春园);其中较好的要数颐和园,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读过了。

  让“景”充当园林的主角,并作为评价园林的主要标准,本来就不太科学。“景”不能孤立存在,“景”只有与四周景物。(即景区)组合在一起时,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拿红楼梦红爱好者所喜爱的稻香村来说,若去掉村前的田地山池,再去掉村后的“背山”杏林,剩下一座“流水绕孤村”,便不再是读者心目中的稻香村了。现在设计师们反对在名胜古迹的附近修建索道、宾馆等大型土建工程。因为在这些大型工程的对比下,原有景物会大大降低其观赏价值。景区则是可以白成体系独立存在的。因此,不宜把园林看成是“景”的集合,而应看成是景区的集合,规划园林时不宜以“景”为主,围绕着“景”字做文章,而应把景区作为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在设计好景区、组织好景区上下功夫。  

  上述道理,现在的园林设计师们并不陌生,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把“景”、景区、景区组合三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我们参观过一些新建园林,发现不少仍存在着诸如分区含混、景区少特色之类的问题。说明曹雪芹以景区作为构成园林基本单元的思想,对广大园林设计人员来说,仍然有参考价值。

  (二)园林应该有思想主题

  园林应该有思想主题,或者说,园林应该有思想性,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建筑界曾就建筑的思想性开展过讨论,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讨论没有深入下去。不过那时所说的思想性,仅局限于政治思想,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斯大林式的对人的关怀”等,比较抽象。涉及面仅限于建筑。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思想主题,是具体的、世俗的思想,涉及面则仅限于园林。

  大观园是一座有思想主题的园林。它的主题思想只有四个自----“天仙宝镜”。这四个字是天上区玉石牌坊上的题辞。后来元妃认为不妥,改题为“省亲别墅”。“天仙宝镜”和“省亲别墅”,指的都是大观园。[按:此处“省亲别墅”与本文中将它作为正殿建筑群的代称的含义不同。]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是天上的神仙有一种宝镜,当他想看人间时,只要把宝镜拿出来,想看什么地方,想看的地方便会在镜中映现出来。但在镜中看到的东西,并非实景,只是镜中的幻影而已。

  请参看《附图》,设想游人站在天上区玉石牌坊之下,面对中央水池,举目四望,人间四区,依次排列在水池的对岸。想看花柳繁华之地吗?园前区便马上承现在你的眼前;想看农田村舍吗?稻香区便遥遥在望;想看荒郊野寺、榭草庭花,寒塘区、、花圃区均可随时寓目,此时此地,游人恍若手中握有一面“天仙宝镜”,身居天上,纵揽人间。“宝镜”二字还提醒游人注意,不能把眼前的一切看实丁。它们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瞬息即逝的过跟云烟罢了!

  “天仙宝镜”的思想主题,为大观园披上丁一层神秘、梦幻的面纱,给游人以虚无朦胧之感。

  大家知道,红楼梦一书的名称很多,如《石头记》、《憎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在这些书名中,最能反映红楼梦主题的,要数“风月宝鉴”。其含义与“天仙宝镜”差不多,也是神仙手中的“宝镜”。这两面“宝镜”,一面告诉人们美人是虚幻的,一面告诉人们美景是虚幻的。一面突出一个“情”字,一面突出一个“景”字。曹雪芹把突出“情”字的镜子作为红楼梦的思想主题,把突出“景”字的镜子作为大观园的思想主题,都是为了表现人生若梦,“情”“景”皆幻的处世思想。正如第-二回中所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大观园  曹雪芹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