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浏览次数: 11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结合景区主题,合理选择林木,用“主体林木”和“点缀林木”相结合的绿化方法,充分挖掘林木的潜在表现力,有可能把园林绿化搞得比过去更好,更加富有:中国韵味和中国气派。因此,这一条也可作为“曹雪芹造园思想”的重要内容。

  (七)、水路游园是可供选择的游园方案

  乘船游览园内务主要景区,我们称之为“水路游园”。北京几座大型园林如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都有“水路游园”。我们这里不是讲这种广义的“水路游园”,而是讲乘船穿行各主要景区的“水路游园”。并想证明,这种串联式的“水路游园”,是大观园的主要游览方式。

  要想把乘船沿沁芳溪观景作为大观园酌主要游览方式,需要解决好下面三个问题:(1)主要庭院附近应有上下船的码头;(2)桥下要便于行船;(3)溪水应保持一定的深度。曹雪芹对这三个问题都作了妥善的安排。

  (1)码头

  大观园中可以上下船码头,有时也叫作“坞”或“渚”。如贾政在笆蕉坞想起了游船。贾母在荇叶渚上的船。参看《附图》就可以发现,在沁芳溪主流靠近园内主要庭院处,都可找到上下船的码头。现开列如下:

  怡红院,潇湘馆----沁芳亭前元妃上船的码头 
  探春院----荇叶渚
  稻春村,惜春院----柳叶渚
  迎春院----芭蕉坞
  蘅芜院----云步码头

  众多码头的设置,反映子作者.对“水路游园”的重视。

  (2)桥梁

  大观园中除大桥(沁芳闸)和沁芳闸桥外,共写了五座桥。其中两座以一般辞汇命名,即沁芳桥和翠烟桥,另三座以桥的构造形式命名,即蜂腰桥、蜂腰板桥和朱栏折带板桥。蜂腰桥和蜂腰板桥是一种桥身窄、桥头逐渐放宽的石拱桥,桥下可以行船;多见于南方。朱栏折带板桥是木制桥,有墩式和木柱式两种。桥面多贴近水面,不宜通船,但若两岸高出水面很多,桥下也可行船。

  读者参看《附图》后就可发现,两座以一般辞汇命名的桥,都位于沁芳溪的支流上;以构造形式命名的桥,都位于沁芳溪的主流上。其中朱栏折带板桥位于大主山下,桥近旁有云步码头,-说明此处溪岸高出水面很多,故桥下仍可行船。看来这里出现的云步码头,并非作者信手拈来,而是为了“水路游园”。

  码头和桥梁的布置告诉我们,沁芳溪的主流是可以行船的,支流则不行。

  (3)水闸

  大观园水闸的安排也说明这个问题。

  引水人园,一般要设一道进水闸和一道排水闸。进水闸用来控制流人园中的水量,使水量不受园外溪水涨落的影响。排水闸则用来调节园内水面的标高,大观园的进水闸是天上区大桥之下的沁芳闸,排水闸是葬花区活水出口处附近的沁芳闸桥。按说园中有了这两道闸门,水面可基本稳定,不致大起大落。可是,当贾政等来到沁芳亭前时,见亭下的溪水若“清溪泻雪”,说明沁芳亭下还有一道截水闸。设置截水闸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沁芳亭以里的溪水水位,以利“水路游园”。

  从码头、桥梁、水闸的设置看,曹雪芹为“水路游园”确曾多方铺垫,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是,这一切只能证明他重视“水路游园”,而不能证明大观园的主要游园路线是“水路游园”。能证明“水路游园”是大观园主要游览路线的,是大主山下的花淑萝港。

  在上一节中已经谈到,花淑萝港是按武陵源的构想设置的。萝港以外是人间世界,以里是“世处桃源”。“天仙宝镜”的思想主题以及我们把大观园分为天上区和“人间五区”,都是从这一构想派生出来的。可见花淑萝港之于大观园,犹如“灵通宝玉”之于贾宝玉一样,两者不可分割。贾宝玉砉失去了‘灵通宝玉”,便一点灵气也没有了。‘故不懂得花淑萝港的含义,便不可能真正理解大观园。游园时不去花椒萝港,只等于游了一座没有灵气的普通园林。红楼梦中描绘的三次大规模的游园活动,每次都特别提到花淑萝港,寓意颇深。

  “水路游园”,花淑萝港是必经之地;陆路游园则不一定非绕道花淑不可。这就证明我们把“水路游园”当作是大观园的主要游览路线是正确的。码头、桥梁、水闸的精心安排,正是为这一构想服务的。

  我国古典园林中,一般意义上的“水路游园”为数不少,但却没有用水溪将主要景区串联起来的“水路游园”。这种串联式的“水路游园”,构思新,效果好。可作为规划园林时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八)、要敢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造园是土建工程,它也和其它工程一样,要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不能墨守陈规。大观园在这方面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我们将在一篇有关曹雪芹生平的文章中谈到:乾隆十四年至十六年,曹雪芹可能在长春园的谐奇趣搞过绿化设景工作。谐奇趣是仿凡尔赛宫修建的洋式建筑,可能安有玻璃窗;还有“瓷砖饰面”、镜子门之类的装饰陈设。曹雪芹不但把这些装饰陈设搬进了绛云轩,、而且在大观园及荣国府中,、大面积使用了玻璃窗。

  大观园是否大面积使用玻璃窗,书中没有明写,需要加以证明。  

  我们看看书中有关窗户的描写:

  稻香区:  稻香村----纸窗木榻,富贵气象-洗皆尽。
  葬花区:  滴翠亭----四面雕镂塥子上糊着纸。
  寒塘区:     ----编花为牖。  
        芦雪庵----槿篱竹牖。

  稻香、葬花、寒塘三区,是大观园中偏于素净的景区,书中对这三区的窗户,都一一作了交待。

  大观园还有-座素净的庭院,书中也写到了它的窗户,那就是宝钗的蘅芜苑。说它是“绿窗油壁”。其中的“绿”字肯定是“纸”字之误。理由如下:

  “绿窗”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窗前的林木映绿了窗。这种解释最为文人学士们所乐用。红楼梦中有一付对联,上联是“绿窗明月在”,句中的“绿窗”便可这样解释。另一种解释是用绿油漆涂刷的窗。这是一般人所常说的“绿窗”。蘅芜苑一株花木也无,故前一种解释不通。后一种解释也有问题,因为用绿漆涂刷韵窗户系一般作法,颜色艳丽而档次不高。与高级作法的油壁不协调。不能设想:色泽淡雅,质地高级的油壁,怎么能在重要部位配以色彩俗气,档次偏低的“绿窗”?!曹雪芹焉能出此下策?!从行文看,“绿窗”“油壁”二词连用也不太合适。“绿”“油”二字,一指颜色,一指材料,非对偶字,不如“纸”窗“油”壁。且“纸窗”可以突出蘅芜苑的简朴风格。又“绿”“纸”二字,外形相似,想系文稿过录人按照文人学士们的习惯,信手把“纸窗”改成了“绿窗”。

  上面诸例子告诉我们,凡是简朴一点的建筑,它的窗户书中都有所交待。对讲究-点的建筑,它们的窗户如何?书中竟只字未提。是花牖、竹牖吗?不可能,太低级了。是纸窗吗?可能性也不大。书中说的很清楚,纸窗可以“将富贵气象一洗皆尽”。“省亲别墅”,怡红院、潇湘馆等建筑,是作为贾府荣华富贵的象徵而塑造出来的,岂能让它们的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不是花牖、竹牖,又不是纸窗,那会是什么窗呢?  

  红楼梦中有两处提到玻璃窗。一处是第七回中提到的李纨卧室的后窗;另一处是怡红院的‘玻璃槛纳柳风凉”。其中李纨的后窗安上了玻璃最耐人寻味。后窗安了玻璃,前窗呢?难道反而用纸窗?!李纨卧室的前后窗安了玻璃,荣禧堂、贾母房、凤姐房自然也应安玻璃。即然荣国府的主要用房都安上了玻璃,那么,作为贾府荣华富贵象徵的怡红院、潇湘馆等。不是更该用玻璃窗吗?!又:“玻璃槛纳柳风凉”:句中的玻璃槛,不知指怡红院的哪一处建筑,但决不会比绛云轩、潇湘馆更高级。玻璃槛用了玻璃,难道绛云轩、潇湘馆、秋爽斋、暖香坞等处,反而不用玻璃窗吗?

  因此,我们推测,曹雪芹心目中的荣国府和大观园中的主要用房,都用了玻璃窗。因玻璃窗在当时仅少量用于长春园西洋楼工程中,非民间所应有。故红楼梦中不敢明写,只得含糊其辞。

  除玻璃窗外,绛云轩还有碧绿凿花的地面砖,地面砖能照花刘姥姥的眼睛,说明它带有光泽。估计是绿琉璃地面砖。西洋楼内可能用过琉璃地面砖,曹雪芹便拿来“为我所用”.绛云轩的墙上有依随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类似于西洋建筑中的壁龛,墙壁上还悬有活凸出来的美人画,它很可能是乾隆十八、九年在西洋楼中悬挂过的美人挂毯的再现;室内还有镜子门,其艺术原型也可能来自西洋楼,因为在筹建西洋楼时,乾隆从西洋买来了大量镜子,以致使用不完而把它们改作玻璃窗之用。这些都说明:曹雪芹对刚刚从国外引进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有极大的兴趣;也说明他没有保守思想,对新鲜事物有高度韵敏感;特别是玻璃窗,在西洋楼工程中,也只是小面积试用,而曹雪芹却让它在荣国府和大观园中遍地开花。胆识之大,匪夷所思;

  (九)、要敢于突破传统造园理论;大胆创新

  宝玉在评价稻香村时,发表过一篇著名的讲话,他说: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廊,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寺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大观园  曹雪芹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