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曹雪芹何时撰写红楼梦?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乾隆九年至十九年(1744-1754),也有人说是乾隆十四(1749)年至二十四(1759)年。我们若将两说综合合并,谓红楼梦写于乾隆九年至二十四年之间,该不会有人反对吧!?
乾隆九年至二十四年,是北京城区和西郊一带园林建设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乾隆在位六十年,搞了五十年的园林建设。头十年主要搞皇宫内苑的修缮,接下来便是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他集中力量在北京城区和西郊一带大造园林,一气搞了十五年。乾隆二十四年以后,才把建设的重点移往承德、东北及江南等地。在皇帝大力倡导下,朝庭的王公贵族们便尾随其后,西郊一带的王公园、贝子园、公主园……等纷起效尤,一时在北京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造园高潮。其建设规模之大,景点数量之多,建筑质量之好,在我国造园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红楼梦的问世和北京园林建设高潮同步,很难说这是偶然的巧合。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写得那么逼真传神,不可能完全出自作者的臆造。它必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多年来,红学界从文学、史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研究曹雪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里,我们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建筑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因是一条新的探索之路,出现失误,易于取得人们的谅解,故不辞鄙陋,撰写此文,希望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一、大观园探胜
我们询问不少看过红楼梦的朋友,问大观园里哪一处的景色最好?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回答都差不多--稻香村。这也难怪,在花簇绵锈的大观园中,倏尔出现一片田园风光,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为之耳目一新。请看:
“……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草掩护,有几百株杏花,若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拓,各色树雅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看了这段文字以及书中其它有关稻香村的描写,就会理解为什么大家那么喜爱稻香村了。
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稻香村的完整性。你看,一侧有斜阻的青山,将它与潇湘馆等景点隔开;另一侧有山坡,转过山坡才能看到下一个景点;背面是“背山山无脉”;前面是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的农田。可见它前后左右,四界分明,自成体系;就是把它从大观园中游离出来,其意境情趣也不致受到太大的影响。在建筑学上,园林中这种空间完整、特色鲜明、可以与周围景色隔离开来的地段,叫作“景区”。稻香村是大观园中一个独立、完整、富有特色的景区。为行文方便,我们称它为“稻香区”。
用“景区”的观点来分析大观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大观园是由六个景区拼合而成的。如果对六个景区的范围、特色及在大观园中所占的位置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就等于了解了大观园。不然,园子那么大,庭院那么多,山水林木,五花八门,-要介绍清楚都不容易,还怎么去一一评价它们的得失?
“从‘景区’人手”,是我们经过长期摸索后找到的一条捷径,下面就沿着这条捷径,来剖析大观园。
(一)、大观园的“景区”划分
大观园由六个“景区“拼合而成,已如上述。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对各景区的主要建筑、景致、和它们的相对位置作了详细的介绍。为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们不妨跟着贾政的游园路线,再绕园一周,看看曹雪芹是怎样对六个景区进行艺术概括的。
贾政等穿过石洞“曲径通幽处”以后: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 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林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 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桥上的亭子即沁芳亭,翠竹中的修舍即潇湘馆。
这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个“景区”。结合书中其它描写,我们知道这里花木繁茂,溪水纵横,建筑之华丽,连元妃看了也深叹奢华过度。它是人间花柳繁华之地的缩影,贾府富贵风流的象征。因其位于大观园的前部,故命名为“园前区’。
从“园前区?转过斜阻的青山是“稻香区”,转过稻香区旁的山坡是另一批新的景点。计有:茶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笆蕉坞等。从景点的名称可以看出,这里是园主人观赏花卉的地方,‘是大观园里的后花园。我们把它叫作“花圃区”。
自“花圃区”沿盘山小道,攀藤俯树,翻越“大主山”,过朱栏折带板桥,迎面便是一座小小的庭院:
“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青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
这就是后来归宝钗居住的蘅芜苑。离蘅芜苑不远,是大观园的正殿和东西配楼等一组建筑(后文简称“省亲别墅”)。书中将这组建筑.描写得金碧辉煌,十分气派。只见它:
“崇阁巍峨,层楼高起, 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圩,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璃头……。只见正面出现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从上面的描写看,这组建筑的华丽程度,远远胜过园前区。它仿若天上的宫阙。因此,我们把这组建筑连同蘅芜苑一带,统称为“天上区”。
贾政等游览至此,适有人等着回话。对园内景色,便不能细看。于是一路行来:
“或请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
接着便进了怡红院,游览完怡红院,出后门,只见:
“院中满架蔷薇、宝相。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忽见大山阻路……。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干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
至此,贾政等游园乃告结束。
我们将白天上区至怡红院一片景区,命名曰,“寒塘区”;自怡红完院后门至大门一片景区,命名曰“葬花区”。
这样我们便跟随贾政游览完大观园的六个景区,还给它们命了名。它们的名称是:园前区、稻香区、花圃区、天上区、寒塘区和葬花区;
如果设想大门和“省亲别墅”在同一南北轴线上,根据贾政的游园路线,可画出各景区的相对位置图(如图)。
大观园景区相对位置图
除上面六个景区外,园内还有一个面积相当大的水池。书中没有正面写这个水池,但却多次暗示这个水池的存在和它的具体位置。
红楼梦第四十回至四十一回中说:贾母在缀锦阁摆宴,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
“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不一时,只听得萧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采,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一曰“借着水音更好听”,又曰,“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可推知缀锦阁和藕香榭之间,有一片不小的水面。缀锦阁在天上区,藕香榭自当在天工区的对岸,相当于园前区的位置。亦即天上区与园前区之间,有一片不小的水面。
第七十六回中写道:园里有一座“洼而近水”的凹晶溪馆,“爱那浩月清波的”可以来此赏月;中秋之夜,黛玉、湘云来这里赏月时: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池)沿上一带竹栏棚接,直通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只听那(水中)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
这段文字说明,在凹晶溪馆近旁有一个很次的水池,水池的池沿和水面,都与那边藕香榭的池沿和水面相连。(凹晶溪馆属寒塘区)。
红楼梦称,“紫菱洲蓼溆一带”,可见两处相隔不远。紫菱洲上建有迎春院,是一个面积不小的水洲,水洲周围,也应有一片相当宽阔的水面。蓼溆一带属花圃区,与天上区相邻,故紫菱洲四周的水面与天上区前的水面是连通的。
天上区和园前区之间的水面,凹晶溪馆前的水面,紫菱洲四周的水面相互连通以后,形成一个更大的水面。它北滨天上区,南抵园前区,一侧靠寒塘区,另-侧接花圃区,正好位于四个景区的中央,我们把它命名为“中央水池”。
除大门及后门一带外,大观园的六个景区和一个中央水池,我们便介绍完了。据此,我们结合红楼梦中有关大观园的其它文字资料,绘制了一张《大观园平面复原示意图》(后简称《附图》)。在绘图过程中,自然要考虑不少的问题。我们将考虑过的问题略加整理,作为示意图的说明。示意图和示意图说明附后,供读者阅读本文时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tag: 大观园 曹雪芹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