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浏览次数: 64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2017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18.(1)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答:
19.在第⑩段中,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联系全文:(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4分)(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2分)
(1)答:
(2)答: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答:( )( )
高三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社科文阅读
1.C(由第三段内容可知)
2.A(由第二段末句“从中分离出来……”及第四段首句“……脱胎而出”可知不是并列关系)
3.B(信息在第五段)
4.A(B项的推断过于片面,C项由第四段“却在……获得发展”可知为错,D项由第五段“追逐……不很明显”可知为错。)
5.B(由第三段“在科学上面……扣人心弦的和声”一句可知。)
6.D(信息见第五段)
7.C(“相互补充”不是“相通”)
8.B(“共同目标”有误,二者都表现了美,但不能称为“共同目标”。)
9.C(第二段开头两句中蕴含此信息。)
10.B(解说不符合原意,“细菌”应为“致病菌”。)
11.C(“滥用”、“不合理使用”,才会产生“危机健康”的后果。)
12.B(人体菌态失衡会危及健康,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13.C(“这个问题”是指作者通过阅读《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而发现的“有两个金花王”的推断。A、B两项都不是推断,D项是吕德斯发现“这个问题”的依据。)
14.C(A项作者只是推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跨度;B项依据《比丘尼传》推断出来的金花王与“先志”所说的金花王,在时间上基本一致;D项《比丘尼传》与《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王不是同一个人,只能证明有两个“金花王”。)
15.B(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此项中的“王”是指苏伐叠。)
16.B(A项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C项“写在金花王和苏伐叠时代”的梵文残卷中的“金花”正好说明有两个金花王,依据作者推断,与《大唐西域记》中的“金花”是同一个人;D项作者不是读《比丘尼传》才发现有两个金花王的。)
17.C(文中有“也是一个高峰”和“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的说法,故A、B不对;D项文中有“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一句,是将两者作比较,并非说两者都具备。)
18.A(文中是说“八个世纪之前”,并非说“八世纪”。)
19.B(文中说“对‘清明’的概念……还时有论争。)
20.A(文章主要是为了介绍《清明上河图》)
二、文学作品阅读
(一)
1.①正面衬托(正衬)(衬托)②恬静(沉静)、忠顺、包容 (本题4分,每空1分,②中次序可以颠倒)
2.①本段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情感热烈奔放,增强了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情色彩。
②运用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渲染气氛,增强气势,富有感召力。
(本题4分,答对一处得
www.350xue.com
2分。意思对即可;②中只写排比,不写呼告的亦得分)
3.①恬静,美丽、可以信赖的田野;②自由自在、充满生机的万物;③被夏夜保护着的渴望和平、安谧、永恒的人们。 (本题6分,答对l问得2分。本题答案是通过阅读全文,按照“田野——万物——人”的思路归纳出来的,意思对即可。)
4.A、C(A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C项对表达方式和中心的概括均有误。)
(二)
5.(朋友的观点)时代、环境不同了,所以要锁门。(2分) (“我”的观点)门并非一定要锁,要锁门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变化了。(2分)
6.在结构上串起全文,展开情节;同时在反复强调中突出锁门的重要性,反映出世俗观点的强大力量。(答出每一点各得1分)
7.(1)是指封闭自己,疑心他人,时时戒备的心理。(答出每一点各得1分)
(2)我曾经走出时时小心、处处设防的生活环境和世俗观念的圈子,如今随着年龄、时代、环境的变化,我又回到这样的环境中。(意思对即可。答出“这里”指代的意义和造成“又回到这样的环境”的原因各得2分)
2017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18.(1)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答:
19.在第⑩段中,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联系全文:(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4分)(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2分)
(1)答:
(2)答: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答:( )( )
高三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社科文阅读
1.C(由第三段内容可知)
2.A(由第二段末句“从中分离出来……”及第四段首句“……脱胎而出”可知不是并列关系)
3.B(信息在第五段)
4.A(B项的推断过于片面,C项由第四段“却在……获得发展”可知为错,D项由第五段“追逐……不很明显”可知为错。)
5.B(由第三段“在科学上面……扣人心弦的和声”一句可知。)
6.D(信息见第五段)
7.C(“相互补充”不是“相通”)
8.B(“共同目标”有误,二者都表现了美,但不能称为“共同目标”。)
9.C(第二段开头两句中蕴含此信息。)
10.B(解说不符合原意,“细菌”应为“致病菌”。)
11.C(“滥用”、“不合理使用”,才会产生“危机健康”的后果。)
12.B(人体菌态失衡会危及健康,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13.C(“这个问题”是指作者通过阅读《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而发现的“有两个金花王”的推断。A、B两项都不是推断,D项是吕德斯发现“这个问题”的依据。)
14.C(A项作者只是推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跨度;B项依据《比丘尼传》推断出来的金花王与“先志”所说的金花王,在时间上基本一致;D项《比丘尼传》与《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王不是同一个人,只能证明有两个“金花王”。)
15.B(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此项中的“王”是指苏伐叠。)
16.B(A项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C项“写在金花王和苏伐叠时代”的梵文残卷中的“金花”正好说明有两个金花王,依据作者推断,与《大唐西域记》中的“金花”是同一个人;D项作者不是读《比丘尼传》才发现有两个金花王的。)
17.C(文中有“也是一个高峰”和“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的说法,故A、B不对;D项文中有“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一句,是将两者作比较,并非说两者都具备。)
18.A(文中是说“八个世纪之前”,并非说“八世纪”。)
19.B(文中说“对‘清明’的概念……还时有论争。)
20.A(文章主要是为了介绍《清明上河图》)
二、文学作品阅读
(一)
1.①正面衬托(正衬)(衬托)②恬静(沉静)、忠顺、包容 (本题4分,每空1分,②中次序可以颠倒)
2.①本段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情感热烈奔放,增强了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情色彩。
②运用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渲染气氛,增强气势,富有感召力。
(本题4分,答对一处得
www.350xue.com
2分。意思对即可;②中只写排比,不写呼告的亦得分)
3.①恬静,美丽、可以信赖的田野;②自由自在、充满生机的万物;③被夏夜保护着的渴望和平、安谧、永恒的人们。 (本题6分,答对l问得2分。本题答案是通过阅读全文,按照“田野——万物——人”的思路归纳出来的,意思对即可。)
4.A、C(A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C项对表达方式和中心的概括均有误。)
(二)
5.(朋友的观点)时代、环境不同了,所以要锁门。(2分) (“我”的观点)门并非一定要锁,要锁门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变化了。(2分)
6.在结构上串起全文,展开情节;同时在反复强调中突出锁门的重要性,反映出世俗观点的强大力量。(答出每一点各得1分)
7.(1)是指封闭自己,疑心他人,时时戒备的心理。(答出每一点各得1分)
(2)我曾经走出时时小心、处处设防的生活环境和世俗观念的圈子,如今随着年龄、时代、环境的变化,我又回到这样的环境中。(意思对即可。答出“这里”指代的意义和造成“又回到这样的环境”的原因各得2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2017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2017年高考总复习古文段翻译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让你的作文成绩多得3到5分——2017年高考前就作文写作给同学们的最...
- › 2017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 2017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卷亮点试题评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答案解析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新作文:“你是一部书”导写及优秀作文
- ›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tag: 高三语文 现代文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