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浏览次数: 98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甲、乙两套试卷,分省命制了15套试卷,共17套试卷。试卷体例和结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除上海、福建外,一般都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卷合成的形式,各卷中的板块安排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年高考试卷基本一致,结构上的认同感较强。2.设题数量在2l~25道题之间。3.选择题的分值大多在30分~40分之间,少的仅15分(上海),多的高达46分(浙江、天津),反映出语文界对选择题的功能、作用存在不同认识。
由于今年分省命题的省份比较多,所以,考试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尤其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文言文考查已不再局限于从二十四史中取材。三分之一以上的试卷开始以古代书序、单篇散文、先秦典籍等作为考查文本,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取材较为多样化。今年17套试卷文言文试题的题型和赋分,可分为五种:一、4道单选题(12分)+1道翻译题(8~9分);二、3道单选题(9分)+1道翻译题(10分);三、4道单选题(12分)+1道断句题(2~4分)+l道翻译题(6~8分)(辽宁省、广东省、福建省);四、5道单选题(15分)+1道断句题(5分)(北京市);五、2道单选题(5分)+8道主观题(填空、简答、翻译,共24分)(上海市)。
2007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将实施高中课改后的首轮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或许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多数省市在未来几年内,可能还将维持目前的格局。这种格局是新世纪以来文言文阅读测试研究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1)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由8道题20分减为6道题18分,这种格局延续了3年;(2)2002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出现了5道选择题(15分)+1道翻译题(5分)的格局,延续了2年;(3)2004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全国卷)又变为4道单选题(12分)+l道翻译题(8分);(4)2005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全国卷)又变为3道单选题(9分)+l道翻译题(10分),2006年全国卷亦如此。
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走过的路程使我想到十几年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大学入学考试与中学教学关系研究》课题组在报告中的一段话:这里还想着重说明的是,从1990年开始的最近十多年的全国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均被安排在分卷编排的第1卷即“四选一”的选择题型中,这种状况是高考工作各个环节中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不过我们认为,随着今后情况不断的变化,这种编排方式未见得是长此以往而一成不变的,完全有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改变选择题的题型而增大主观题的比重。因此,加强考生完成试题时直接表述的动手能力,应当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与训练中的一个不可懈怠的长期任务。这种命题思想已经应验在多套高考语文试卷中。
文言文测试中的主观题包括翻译,断句和简答,本文重点谈翻译。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讲究的是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指的是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考生来说,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贯”六个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保留不译。
补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如: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情?(2006年湖南卷)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误合单音词。例如上例中的“语文”,就不能当作现代汉语中“语文课”的“语文”,在例句中它是两个词,“语”是谈论,“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
如: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又如: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里的“言”不是“说”,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
如: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2006年安徽卷)
其中“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省略了主语“君王”,翻译时需补出来:“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
又如:“累有相示,别领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这里有多处省略,翻译时宜补出来:(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我)没有读过(这些文章)。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
2006年全国卷中要求翻译这样的句子:“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饥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其中“妻子”译为“妻子和儿女”是一个重要的给分点。
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
例如: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旋畔。(2006年江西卷)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句中“畔”就是一个通假字,通“叛”,这里译为“违背”。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1.词类活用知识考查
(1)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2006年全国卷)
“欲”,要注意其处于“见”的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名词,译为“贪欲之事”。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2006年湖南卷)
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寡实(寡,形容词用作动词,缺少;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实际内容)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甲、乙两套试卷,分省命制了15套试卷,共17套试卷。试卷体例和结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除上海、福建外,一般都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卷合成的形式,各卷中的板块安排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年高考试卷基本一致,结构上的认同感较强。2.设题数量在2l~25道题之间。3.选择题的分值大多在30分~40分之间,少的仅15分(上海),多的高达46分(浙江、天津),反映出语文界对选择题的功能、作用存在不同认识。
由于今年分省命题的省份比较多,所以,考试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尤其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文言文考查已不再局限于从二十四史中取材。三分之一以上的试卷开始以古代书序、单篇散文、先秦典籍等作为考查文本,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取材较为多样化。今年17套试卷文言文试题的题型和赋分,可分为五种:一、4道单选题(12分)+1道翻译题(8~9分);二、3道单选题(9分)+1道翻译题(10分);三、4道单选题(12分)+1道断句题(2~4分)+l道翻译题(6~8分)(辽宁省、广东省、福建省);四、5道单选题(15分)+1道断句题(5分)(北京市);五、2道单选题(5分)+8道主观题(填空、简答、翻译,共24分)(上海市)。
2007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将实施高中课改后的首轮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或许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多数省市在未来几年内,可能还将维持目前的格局。这种格局是新世纪以来文言文阅读测试研究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1)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由8道题20分减为6道题18分,这种格局延续了3年;(2)2002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出现了5道选择题(15分)+1道翻译题(5分)的格局,延续了2年;(3)2004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全国卷)又变为4道单选题(12分)+l道翻译题(8分);(4)2005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全国卷)又变为3道单选题(9分)+l道翻译题(10分),2006年全国卷亦如此。
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走过的路程使我想到十几年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大学入学考试与中学教学关系研究》课题组在报告中的一段话:这里还想着重说明的是,从1990年开始的最近十多年的全国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均被安排在分卷编排的第1卷即“四选一”的选择题型中,这种状况是高考工作各个环节中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不过我们认为,随着今后情况不断的变化,这种编排方式未见得是长此以往而一成不变的,完全有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改变选择题的题型而增大主观题的比重。因此,加强考生完成试题时直接表述的动手能力,应当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与训练中的一个不可懈怠的长期任务。这种命题思想已经应验在多套高考语文试卷中。
文言文测试中的主观题包括翻译,断句和简答,本文重点谈翻译。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讲究的是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指的是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考生来说,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贯”六个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保留不译。
补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如: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情?(2006年湖南卷)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误合单音词。例如上例中的“语文”,就不能当作现代汉语中“语文课”的“语文”,在例句中它是两个词,“语”是谈论,“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
如: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又如: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里的“言”不是“说”,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
如: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2006年安徽卷)
其中“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省略了主语“君王”,翻译时需补出来:“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
又如:“累有相示,别领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这里有多处省略,翻译时宜补出来:(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我)没有读过(这些文章)。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
2006年全国卷中要求翻译这样的句子:“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饥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其中“妻子”译为“妻子和儿女”是一个重要的给分点。
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
例如: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旋畔。(2006年江西卷)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句中“畔”就是一个通假字,通“叛”,这里译为“违背”。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1.词类活用知识考查
(1)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2006年全国卷)
“欲”,要注意其处于“见”的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名词,译为“贪欲之事”。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2006年湖南卷)
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寡实(寡,形容词用作动词,缺少;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实际内容)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张金波)(人教版高三必修)
- ›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练习题(八)
- ›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练习题(二)
- ›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 › 高考文言文翻译六要诀与解释三原则
- › 从高考文言文试题特点探究文言文阅读应对策略
- › 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题
- ›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练习题(三)
- › 高考文言文作文之我见
- ›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解题策略
- › 2017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析
- ›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 › 高考文言文中最重要的5个字的所有知识点
- ›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
- › 2017年高考文言常用虚词详解:乃、其
- › 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练习题(一)
tag: 文言文翻译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
栏目导航
语文教学艺术 推荐
- ·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鉴赏、阅读、写
-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 ·语文:让语段阅读材料“增值”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九年级语文课文及教学目标
-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速成歌诀7
- ·当今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 ·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 ·全国十佳班主任培训视频
- ·教学法
-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 ·课起始的八种类型
- ·语文导入新课的二十六法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 ·精熟教學法
-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
- ·专家指导: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 ·语文高考应试能力自测表
- ·北大状元谈高考冲刺-8
- ·故事创作法
-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 ·作文应急处理九法
-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 ·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
- ·不作阅读的奴隶
- ·张思中教学法中兴趣调动的探索与实践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