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浏览次数: 28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18 理解与阐释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
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
即: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
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语 境:有大语境和小语境
大语境:写作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作者特定的人生阅历、际遇等;
小语境:上下文、句群甚至全文的内容
一、考点阐释
1、“重要词语”的含义
顾名思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 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 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 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④ 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⑤ 运用修辞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 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⑦ 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2、文中“重要的句子”的类型
① 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段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是全文的文眼。“颇不宁静”四个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心绪的特点。“不宁静”的原因何处?就展示了下文。
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三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② 主旨句。它在文章中散落的位置不一,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③ 衔接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 深化句。 画龙点睛和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
⑤ 警示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例如《纪念刘和珍君》:“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⑥ 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例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⑦ 情感句。 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例如《祝福》中“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就是情感句。
⑧ 引用句。在文中引用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往往这也是一个命题点。
例如《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与他大骂新党,骂祥林扫“谬种”形成对照,表明其虚伪。
⑨ 比喻句。
如《巴尔扎克葬词》“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底座”比喻伟大的功绩,“雕像”比喻永久的纪念。
⑩ 总结句。 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二、考查形式
1.理解句子本身的含义:
这种考查大多瞄准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例1: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为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问:“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解析]:结合全文看我们不难知道这里说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理解这句话,在结合文段、文章主要意思同时,应抓住这句话的修饰语、限制语,“偶尔被发现”“不为人知”不留姓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了;
答案为:(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默默无闻地在世上消失。
2.理解句子相关的含义(语境意义):
所谓“相关含义”,是指有些句子的含义,在句子本身的范围内是很难寻找到正确的至少是完整的解释,它必须通过分析句间关系,考虑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来进行理解。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如果句子在文中起具体的描写、陈述、支撑作用,那么就应该从观点句、总括句中寻求相关信息。
而有些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相当明朗,是不需要解释的,但语境附加给文句的意思却比较隐蔽,甚至有些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文段的表述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有帮助的。因为它的真正含义总要和文段所要达成的目的息息相关。
例2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问: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
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佩蒂是要通过对比来说明新工艺的优点:
①建新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采用新工艺只要牦资3.5亿美元——耗资少;
②原来一天生产1000吨纸浆,采用新工艺一天生产350吨:要说明什么呢?从字面上看是说纸浆产量减少了,但纸浆产量减少不是优点,与文段的目的不符,实际上是说“纸厂的规模缩小”。(下文邓肯森的话“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容易”亦可用为佐证)“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一句话与B、C项毫无关系,D项又不是优点,所以正确答案是A。
3.理解句子的隐含义:
比较讲究文采的文章,常常或委婉含蓄,或深刻幽默,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类句子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表意上不是直白的。而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这类句子常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的奥秘!
… …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18 理解与阐释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
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
即: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
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语 境:有大语境和小语境
大语境:写作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作者特定的人生阅历、际遇等;
小语境:上下文、句群甚至全文的内容
一、考点阐释
1、“重要词语”的含义
顾名思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 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 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 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④ 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⑤ 运用修辞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 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⑦ 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2、文中“重要的句子”的类型
① 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段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是全文的文眼。“颇不宁静”四个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心绪的特点。“不宁静”的原因何处?就展示了下文。
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三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② 主旨句。它在文章中散落的位置不一,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③ 衔接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 深化句。 画龙点睛和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
⑤ 警示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例如《纪念刘和珍君》:“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⑥ 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例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⑦ 情感句。 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例如《祝福》中“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就是情感句。
⑧ 引用句。在文中引用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往往这也是一个命题点。
例如《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与他大骂新党,骂祥林扫“谬种”形成对照,表明其虚伪。
⑨ 比喻句。
如《巴尔扎克葬词》“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底座”比喻伟大的功绩,“雕像”比喻永久的纪念。
⑩ 总结句。 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二、考查形式
1.理解句子本身的含义:
这种考查大多瞄准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例1: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为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问:“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解析]:结合全文看我们不难知道这里说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理解这句话,在结合文段、文章主要意思同时,应抓住这句话的修饰语、限制语,“偶尔被发现”“不为人知”不留姓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了;
答案为:(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默默无闻地在世上消失。
2.理解句子相关的含义(语境意义):
所谓“相关含义”,是指有些句子的含义,在句子本身的范围内是很难寻找到正确的至少是完整的解释,它必须通过分析句间关系,考虑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来进行理解。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如果句子在文中起具体的描写、陈述、支撑作用,那么就应该从观点句、总括句中寻求相关信息。
而有些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相当明朗,是不需要解释的,但语境附加给文句的意思却比较隐蔽,甚至有些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文段的表述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有帮助的。因为它的真正含义总要和文段所要达成的目的息息相关。
例2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问: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
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佩蒂是要通过对比来说明新工艺的优点:
①建新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采用新工艺只要牦资3.5亿美元——耗资少;
②原来一天生产1000吨纸浆,采用新工艺一天生产350吨:要说明什么呢?从字面上看是说纸浆产量减少了,但纸浆产量减少不是优点,与文段的目的不符,实际上是说“纸厂的规模缩小”。(下文邓肯森的话“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容易”亦可用为佐证)“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一句话与B、C项毫无关系,D项又不是优点,所以正确答案是A。
3.理解句子的隐含义:
比较讲究文采的文章,常常或委婉含蓄,或深刻幽默,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类句子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表意上不是直白的。而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这类句子常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的奥秘!
… …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2017年高考总复习古文段翻译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让你的作文成绩多得3到5分——2017年高考前就作文写作给同学们的最...
- › 2017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 2017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卷亮点试题评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答案解析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新作文:“你是一部书”导写及优秀作文
- ›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tag: 现代文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栏目导航
高考复习资料 推荐
- ·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1
- ·2017届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高三
- ·2017年高考语文学案:病句考点详解精练
- ·独门绝技: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
- ·“语言连贯”备考教学设计
-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教案
-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 ·易错字形览表
- ·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集粹
- ·话题作文“欣赏”指导与例文
- ·决胜2017高考语文学案:写作典型案例(
- ·高三语文《读本》下册文言文全译
- ·古代诗歌鉴赏课堂教案5课时
- ·2017年高中语文新教材文学常识复习专题
- ·诗歌的鉴赏总复习
- ·语言得体专题(苏教版高三选修)
-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
- ·走进修辞世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语言表达连贯(粤教版高三)
- ·高考语文复习之五 虚词的使用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人教版高三必修)
- ·标点符号专题复习(人教版高三)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3
- ·高考作文“十三点”原则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压缩语段答题技巧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9
- ·会考复习—辨析及修改病句
-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苏教版高三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