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浏览次数: 28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问(1):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2分)
答:
[简析]“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答案]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1、从句子的结构入手——抓主干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4 :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问题: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分析:分析题干中句子的结构,其主干为:肠脑中找到物质。该句陈述对象为“肠脑”,排除A、B项,C、D项与主干句对照可得出结论。答案 C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例5: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问题: “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个“前提”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4字,注意语句的连贯)(3分)
答:实际上说的是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对段意的理解,但不直接问,而是换一个角度提问,绕一个弯子,考核面就宽了,“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处于文章中由叙到议的过渡处, 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启下“就是认为……” 承上,与首句(中心句),
“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呼应,都是指出产生“以讲为主”这一现象的前提原因:即
[答案] 把教学(或:语文课)看成是单纯(或:简单)传授知识。
3.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7《门》“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对句子在文中特定含义的理解与解释。
做题时首先应当注意本文是一篇象征性散文,这样就从大方向上把握了二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再者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确定,而不能仅从语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为例,本文赋予“开门”和“关门”以象征义,前面谈到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联系本段最后一句话“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帮助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分析,答案就准确无误了。
[答案] (2)人生包含着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四、与阐释相关的语言转换的方法
(在阅读文段《谈生命》《美哉,书卷气》的训练中归纳)
在选择题中,命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
在表述题中,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是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的操作。
1、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
①命题者的语言
www.350xue.com
,题干中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答的依据;
②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的;
③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2、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这三个方面:
①具体的能加以概括,②抽象的能加以阐发,③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3、“以文解文”是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的一种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
①“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
如《谈生命》两个比喻的具体内容:“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存在“互解”关系。 两段结束一再出现的“再”,都指向同一象征义:展示生命前进和成长的过程。
②“连义互解”。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
如《美哉,书卷气》第1题,作者是在阐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引爱默生的话的,该句的后一分句从反面作了说明。引用后作者还有评说,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的语脉中推断其内容。
③“宾主互解”。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 “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
如《美哉,书卷气》第2题, “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沦为乞丐”是作者借比喻的说法表达观点,所表达的意思可以依据分号后阐释或强调的文字“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来解读,它们之间形成了互解关系。“从未见过的美” “天堂之门”都是指的“书卷气”。)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问(1):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2分)
答:
[简析]“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答案]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1、从句子的结构入手——抓主干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4 :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问题: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分析:分析题干中句子的结构,其主干为:肠脑中找到物质。该句陈述对象为“肠脑”,排除A、B项,C、D项与主干句对照可得出结论。答案 C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例5: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问题: “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个“前提”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4字,注意语句的连贯)(3分)
答:实际上说的是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对段意的理解,但不直接问,而是换一个角度提问,绕一个弯子,考核面就宽了,“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处于文章中由叙到议的过渡处, 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启下“就是认为……” 承上,与首句(中心句),
“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呼应,都是指出产生“以讲为主”这一现象的前提原因:即
[答案] 把教学(或:语文课)看成是单纯(或:简单)传授知识。
3.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7《门》“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对句子在文中特定含义的理解与解释。
做题时首先应当注意本文是一篇象征性散文,这样就从大方向上把握了二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再者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确定,而不能仅从语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为例,本文赋予“开门”和“关门”以象征义,前面谈到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联系本段最后一句话“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帮助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分析,答案就准确无误了。
[答案] (2)人生包含着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四、与阐释相关的语言转换的方法
(在阅读文段《谈生命》《美哉,书卷气》的训练中归纳)
在选择题中,命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
在表述题中,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是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的操作。
1、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
①命题者的语言
www.350xue.com
,题干中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答的依据;
②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的;
③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2、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这三个方面:
①具体的能加以概括,②抽象的能加以阐发,③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3、“以文解文”是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的一种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
①“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
如《谈生命》两个比喻的具体内容:“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存在“互解”关系。 两段结束一再出现的“再”,都指向同一象征义:展示生命前进和成长的过程。
②“连义互解”。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
如《美哉,书卷气》第1题,作者是在阐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引爱默生的话的,该句的后一分句从反面作了说明。引用后作者还有评说,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的语脉中推断其内容。
③“宾主互解”。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 “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
如《美哉,书卷气》第2题, “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沦为乞丐”是作者借比喻的说法表达观点,所表达的意思可以依据分号后阐释或强调的文字“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来解读,它们之间形成了互解关系。“从未见过的美” “天堂之门”都是指的“书卷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2017年高考总复习古文段翻译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让你的作文成绩多得3到5分——2017年高考前就作文写作给同学们的最...
- › 2017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 2017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卷亮点试题评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答案解析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新作文:“你是一部书”导写及优秀作文
- ›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tag: 现代文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栏目导航
高考复习资料 推荐
- ·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1
- ·2017届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高三
- ·2017年高考语文学案:病句考点详解精练
- ·独门绝技: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
- ·“语言连贯”备考教学设计
-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教案
-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 ·易错字形览表
- ·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集粹
- ·话题作文“欣赏”指导与例文
- ·决胜2017高考语文学案:写作典型案例(
- ·高三语文《读本》下册文言文全译
- ·古代诗歌鉴赏课堂教案5课时
- ·2017年高中语文新教材文学常识复习专题
- ·诗歌的鉴赏总复习
- ·语言得体专题(苏教版高三选修)
-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
- ·走进修辞世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语言表达连贯(粤教版高三)
- ·高考语文复习之五 虚词的使用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人教版高三必修)
- ·标点符号专题复习(人教版高三)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3
- ·高考作文“十三点”原则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压缩语段答题技巧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9
- ·会考复习—辨析及修改病句
-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苏教版高三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