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浏览次数: 28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9.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E)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愈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话说知音》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检索命题范围,能搜索到以下关键的信息句:
第一段中有“知音的传说,已深深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
第二段末尾有“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第三段开头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时浏览《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这两个字的分量……”等句子。这些关键句与题干“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据此可组合成答案:
①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②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话说知音》第2l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此题实际上就是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首先,根据题干找到命题区第三段,再筛选出“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这一核心信息,这就是材料统理的方向,就是“藤”。那么,作者这样讲的原因何在?此时就须顺着这一根“藤”往下摸,寻找表达作者观点的情感句,由此把握作者观点。不难发现本段最后几句就是要找的信息,即“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作者这里是用反问句来表达的,答题时必须还原为陈述句,为使句子简洁,还必须进行压缩,但中心意思不能变。对此进行压缩,可表述为:
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
然而,这只是要点之一,不少考生只答了这一点,一道5分的题目只能得2分。究其原因,是未能进行整体阅读。如再顺着这根“藤”往下摸,会发现下文写“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对此作者虽未明说,但同样也进行了“劝慰”,表达作者观点的情感句即本段最后一句:“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这就是顺藤摘下的另一个“瓜”,对此进行压缩,可表述为:
②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只有顺着“藤”将两个“瓜”都摘下来,才算大功告成。
      
   (5)审清题目要求,关注隐含信息
    有时,题目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许多考生因忽视隐含信息而造成答案要点不全,痛失分值。    
《话说知音》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两句话是答题思考的主要内容,伯牙兴奋和感激的情绪由此而生。两句的基本意思一样,但如果因此只概括一句就遗漏了得分点。仔细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句是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来的情思的角度说的。因此,概括的时候这两层意思都要有,否则,会因为遗漏要点而丢分。
本题分值为4分, 相当一部分考生答的是:钟子期能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的袅袅情思。类似这样的表述都只能得2分,因为它忽略了题干的隐含信息——俞伯牙琴声的特征。试想,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毫无过人之处,普通人一听即懂,还谈得上什么知音?所以,审题时,必须抓住关键词“知音”来理解,概括才能准确而全面的。
答案: 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琴思。 
   
(四)答题技巧
高考题已经取消了字数的限制,有更多的思考及表达时间。这就提示我们,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答一些,答多了不扣分,答少了反而要扣分。答案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等序数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1)尽量做到列条作答,这样清楚明白,利于阅卷教师清晰阅卷。
(2)可以多写一些内容。
(3)直接或间接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原文中找答案。答案表述也离不开这条原则,要尽量用原文词句来表达。万不可离开原文,凭印象胡编乱造;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文”万里。    
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的话,至少有两个题目是可以直接用原文中的文字回答的,只有另两个题需要对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间接概括方可回答。所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答案都在原文中。看你会找不会找。 
可以在题目的上下文寻找;
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寻找,主要找中心句;
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加以连缀、概括;
涉及主题的要纵观全文,从每一段提炼一个中心句概括。
    概括内容的文字组织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摘抄法,直接摘抄文中适用的语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作者用明确语言统领或总结具体内容的情况。使用时可通过文中的标点、层次、过渡性的句子,找出文中能表现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核心词句。
    ②整合法,选择一些适用的概括性的词语,加以整合,用连贯的语言加以概括。这种方法适用于具体内容有几个互不包容的要点的情况。
    ④提炼法,舍弃细枝末节,抓住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将要素概括提炼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文章中内容较为复杂的情况。使用时必须注意概括哪些内容要点去进行综合归纳,不能遗漏,概括的词语过大过小都会造成概括不准确。  
    总之,不管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怎样变化,都要依托原文去思维、去搜寻、去抽取、去推断、去概括、去表达,尽量找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答案。
    
   (4)表述要符合语法规则    
这里是就答案的语言组织说的。换句话说,答案的语言既要正确表达答案的要点。又要符合自身语法规则或表达习惯。现在的评分标准一再强调“语句不通顺,扣1分”。一道简答题总共才几分?因语句不通顺而扣1分,这岂不太可惜?
     
二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考点诠释
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在文章中由结构表现出来。
(二)分析的前提条件 
① 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td>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现代文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