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浏览次数: 28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如第1题 “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此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明白“下定义”与“作解释”的区别,二者虽然都解释“重要词语”的某些特征,但因前者触及概念的本质而比后者更准确。
“下定义”必须揭示“重要词语”所表示的概念的本质内涵,不许用比喻的或循环的解释方式;
“作解释”则可以揭示非本质内涵; 可以用比喻的或循环的解释方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定位对比”。 
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其形成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这与原文第①自然段“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的意义,尤其是该句所揭示的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特征完全一致,故A项对沙尘暴的解释是准确的。
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通过“定位比较”,可知此项就是原文第①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前两个分句的照录,但仔细辨认该句意义可知,这只是对沙尘暴的一种描述性解释,而不是揭示其本质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解释,故予以排除。
C项,将它“定位”在原文第③自然段的语境之中,找出对应句,即该段第一句“相互印证”,可知C项与原文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而形成沙尘暴。这是对沙尘暴形成原因的说明,并没有解释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本质特征。
D项,说“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与原文第②自然段“颗粒适中的……沙漠”一句作“对比印证”,并结合该段语境可知,此项所依据的原文实际上是说明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进行筛选分类”以后所形成的第二种地质形态(其中第一种是戈壁滩,第三种在中国就是黄土高原,在新西兰就形成了火山岛上更为肥沃的土壤),所以,D项是说明沙漠形成的原因,虽与沙尘暴有关,但不是对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的解释。 

3.信息追踪,逐项排查。
追踪、筛选并整合科技文中的重要信息,是科技文阅读的重要目的,所谓“重要信息”,就是文中提出的新概念、新知识,对新概念、新知识的解释与阐述,以及文章着重说明的内容、着重论述的对象或作者暗示的写作意图及观点倾向。 
     所谓“信息追踪”,就是按照题目要求探索文章语言因素,准确判断出选项对原文相关信息的理解、判断是否严密、是否全面、是否有依据。为此,必须弄清命题人编写错误选项的几种手法:
①删减法:故意删掉原句的有关成分,如必不可少的定语、状语等,使选项与原文对应句相比,或表达范围扩大,或意义内涵扭曲。
②调序法:故意调换词序或语序,使句意发生变化。
③替换法:故意将因果互换、主客颠倒;或以部分代全体,或以整体代局部;或将现实当推测,或将必然当可能;或者张冠李戴,极具迷惑性。
④缺漏法:故意缺漏某一方面的内容,造成以偏概全。
⑤添加法:无中生有,或在相关的信息中添加望文生义的理解,并与正确信息杂糅在一起,造成迷惑。 
    在弄清了错误选项的迷惑特征以后,再逐项审查,不难确定正确答案。
如第2题 ,“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此题考查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此题所问的句子就是一句内涵比较丰富、意思比较含蓄、需要仔细领会的“重要句子”,所供的四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衡“有关,
A项,说“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既是原文第①自然段第二句“沙尘暴……其实古已有之”和第三句“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基本照录,又是第③自然段末句“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和第④段全段内容的照应和总结,所以说A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应予以排除。
C项,说“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也与原文第②段末句的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把原文主动句变成了使动句,将“中和”变成了“平衡”而已。
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对原文第③段第三句的简化表述,故知也是正确的。
B项,说“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对照原文第①自然段第二句、第②自然段第一句后半部分和第③自然段全段内容可知,此项有三个错误:
①“错误替换”,即故意将沙尘暴形成的两个要素——“强风”和“大量沙尘”,与风力对沙尘“作中长距离的输送”以后,使沙尘积聚而形成黄土高原(在中国)和肥沃土壤(在新西兰)的“大自然工程”的结果相混淆;
②“不当删减”,即故意将原文第①自然段末句“它(指沙尘暴)……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中的“占有一席之地”删掉;
③“张冠李戴”,即故意将原句主语“沙尘暴”换成“沙尘”。所以,B项的错误是严重的,却又是十分隐蔽的,须仔细分辨、认真对比,才能拨开迷雾,辨识谬误。 

4.主旨辐射,烛照全文。
阅读科技文,在“整体认知”,把握全文基本内容和文章主旨以后,不妨以主旨烛照试题,通过“全文照应”的方法,既可判断选项,又可核对答案。
如第3题问“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此题既考查信息筛选的能力,又考查宏观把握全文意旨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答案是A。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领悟全文意旨基础上,运用“主旨辐射”法烛照试题选项。
文章最后二段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信息,已十分清楚地昭示考生:“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的活动有关,纯自然的因素固然是它形成的原因,但绝不是它加剧(注意“加剧”二字)的原因。
以此烛照四个选项,惟有A项是表述纯自然的因素,其余三项都是表述人为因素造成的后果,据此可知此题答案非A莫属。 
    


www.350xue.com
>完成《铜奔马正名》练习,并说明解题过程。
1 题,指出“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
“为铜奔马正名”是全文的标题,而第一问就涉及到题目问题,是从整体阅读出发命题的。了解这一思路后,就要逐步去解决。
A项“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是正名的基础,当然是原因之一。
C项“‘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也是原因之一。且原文说“‘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也说明此意。
D项“‘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此句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原文说“飞廉铜马”,“愚意此说更属不妥”。而实际作者正名的是“紫燕骝”或“飞燕骝”。
而B项“马踏飞燕”“马超龙雀”是最初的名字,这只是介绍了一个过程,而并非“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应选B项。
  
2题, “找出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是考查对第三自然段的理解。 其他三项,都是否定“飞廉铜马”的证据,只要找出其中三项,并与原文对应就可以了。有一项不是证据,那这一项就是答案。结合原文看,
A项是证据之一,《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可以推断,《三才图会》上的东西,不可全信。与原文对照,发现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这是否定《三才图会》的证据。
B项“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也说明“飞廉”的含义并不固定,这也是否定“飞廉铜马”的证据之一。
D项说“飞廉”与“铜马”是指两物,原文也这样说“至于《后汉书·董卓传 》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可见此项也是正确的,两者不可兼二为一。只有C项不是证据,原因是此项内容只是介绍了汉代的神话、画像,说明汉代的神话颇多,“飞廉”是人是神是有其时代特色的。可以说C项只是介绍了汉代的社会背景,而不是否定“飞廉铜马”的证据,应选C项。

3题,“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项错误在于“从古到今”“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原文只是举了“历朝”,并非“从古到今”;原文说“以燕喻良马”,而“奔腾如飞”原文中也有,但在列举诗文之前,是说明飞燕为何喻马的原因,而非“古今喻马之奔腾如飞”之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现代文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