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浏览次数: 28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B项中的“二句”只是指“紫燕跃武,赤兔越空”,而不指前句“紫燕光陆离”,从原文中自可分辨。
C项错在“奔马速度快于飞燕”,原文中并没有申明奔马快于飞燕,只是想到“奔腾如飞”。答案:D
 
4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项有两个推断:一是《四库提要》比《三才图会》晚出,这是正确的说法,因为《四库提要》认为《三才图会》有虚构之病,就说明此书在《三才图会》之后。二是《四库提要》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这一点推断也是正确的,因为作者用《四库提要》的观点否定《三才图会》的观点,也说明其极具权威。
B项说“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是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原文中顺次引了三人的注释,说明其准确与可靠性,不具有渊博的学识能作注释家吗?
D项的推断也是正确的,“飞廉铜马”中的“飞廉”按《三才图会》上的说法是“一只鸟”,而“紫燕骝”前者指燕,都是由“鸟+马”组成的命名形式,所以是相似的。
而C项则推断太绝对,不当。“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说法不恰当。原文说“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从此句看,根本无法推断“人骑马的图案不属于神话故事”的说法,且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石雕,具体展现了神话传说的形象。
  推断达到“合理”“合情”“有度”“有据”,必须依据原文而进行,而不可凭空臆造。答案:C


 
第二节     推断与想象
推断是一种根据已知的事实或前提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新判断的能力。
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
任何推断和想象都不是空穴来风,都必须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沿着文章已有的思路往前延展开来。反过来,由推断和想象而得出的新的认知,也必须与文章的内容观点相吻合,是文章中相关信息的合理延伸。
 
一、命题的内容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可做为“推断和想象”命题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情况:
1.文章提供的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时,文本中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者作者仅仅对事物发展的某一方面倾向给予暗示。读者须通过推断来揭示结论,或明确指出其发展倾向,达到使隐性信息显性化。
2.文章提供的信息,有单一的信息,也有众多的信息。有时,对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子信息进行综合,可以得出新的信息,从而推测事物的某一发展倾向,或者得出某一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3.信息还包括有序信息和无序信息。在文本中,有些信息因其叙述内容的需要散见于文本的各个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序状态。读者须将这些无序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以衍生出新的信息,得到新的发现。

二、解题的基本要求
 1、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需要的基本要求如下
a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
b对相关信息的准确索检,
c相关知识的储备
d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
这四个方面是基本的要求,缺一不可。它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探究,会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2、推断要合理,要符合作者的思想倾向。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确认表述是否符合愿意、语言转换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而是侧重于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3、要挖掘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要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而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表示事物出现的先与后、主与次、片面与全面和已然、未然、将然以及偶然、必然等等,试题中常见语言形式有“已经成为”,“今后必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5、要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
推断不能只是看选项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文意,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它要求考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彼、由已知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这种推断关系,往往表现为论据与观点的推断,或者是因果推断、条件推断、对比推断、类比推断、取舍推断、承继推断、目的推断等等。要掌握一些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三、推断的要领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高考的科技文和社科文的推断题,其前提出自文中,结论则往往在文外。
1.牢固掌握推断成立的依据。
考生解答推断题,重在分析推断能否成立,也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否合乎常理。推断达到“合理”“合情”“有度”“有据”,必须依据原文而进行,而不可凭空臆造。
如:《沙尘暴》第4题
C项 “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其前提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
其结论是“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一推断能够成立。
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前提与结论是强加因果关系,此推断不能成立。

又如:《 铜奔马正名》第4 题
C项:“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推断的前提:是原文 “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
结论:“人骑马的图案不属于神话故事”。 
从前提看,根本无法推断此句的结论。且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石雕,具体展现了神话传说的形象。此项推断太绝对,不当。
    
2.准确掌握推断不能成立的原因
高考推断题推断不能成立的具体原因:
  ①推断以偏概全。
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这只是部分现象,“被人类所利用”则是对全体的断定,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②推断混淆不同语气。
“或然”“必然”不分。有时,如果使用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因为使用了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若改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在其他地区可能被人类所利用”,改为或然语气,限制区域,则能成立。

③推断不合常理。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不可能“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④推断与原文相悖。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文本引用歌德的名言 “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意在强调“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加剧了沙尘暴,又在警醒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而选项的前提却歪曲理解了原文,推断自然也就同原文相悖。 
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了干扰的“密码”,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

 
  

 
第三节   分析与概括

这一节讲述三个知识点:
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概括就是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的过程。而概括离不开分析,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的概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现代文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