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99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
  柳宗元推崇此文,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指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第一段,揭示全文总话题,说“师”。起句便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必有师”三字很有力度,把古代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学习的结果。这句话概括了要论及的话题范围,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论述“师”的作用是,指出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然从师而学,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推进有力,一气呵成。
  第二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提示全段内容,以下用三组对比来论证。先用“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然后以出于爱子的目的“择师而教之”,自己却“耻师”作对比,这就比出了一个“小学而大遗”的荒唐结果。在这两组对比的基础上,作者批判的锋芒直指士大夫之族,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猛烈抨击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画出了士大夫之族的庸俗相。作者挖出了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这就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而作者的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正与之针锋相对!——士大夫之族的选择实在是“惑”,行为实在是“可怪”!
  这一段批判的力度逐渐加重。如果说对“众人”的批判表现的还只是疑问语气(“其皆出于此乎”),而“吾未见其明也”已经是不客气的责备,最后评论士大夫之族的“其可怪也欤”,对不肯从师而学的腐朽愚蠢作风已经是无法容忍了。
  第三段是在第二段“破”的基础上的“立”,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说服力极强。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言行一致,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自己就这样去实践:他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从孔子的实践,可见“圣人无常师”的正确性。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有例证,有引证,最后得出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全文气势通畅,“破”得彻底,立论正确严密,表达富于变化。环环相扣,前后照应。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替运用,错落自如。为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韩愈为什么会写《师说》?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
  杂文一般都针对时弊而发。唐代中期为什么会有以相师为耻的坏风气?可能的原因:一是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逐渐完备,尊卑贵贱的社会层次分明;二是文人相轻的陋习顽固;三是社会风气的浮靡,经济发展,人们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想学习。
  韩愈的学习观,就是倡导从师问道,圣人无常师,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特别要向他那样的“经师”学习。韩愈的“求师问道”在荀子看来也是一种“善假于物”。“句读之不知”,在韩愈看来,是基本知识的欠缺,可以由“童子之师”解决(在以后的教育看来,学生也可能通过自学解决);而对“道”的认识,是一般教师解决不了的。罗家伦就把“学问”与“智慧”分开,认为“学问”易取,“智慧”难得。韩愈把“知识之师”和“方法之师”作了区分,不一定有歧视的成分。但是他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求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这是社会等级观念所致。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贵在一个“新”字》
  王梓坤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对成才理论有很深的研究。本文选自他的《莺啼梦晓——科学方法与成才之路》。
  本文用的是谈话风,由导语和四个部分组成。文章开头说“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这句话意味深长。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那种顶礼膜拜,人云亦云,惟命是从,不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酿成的社会惨祸一再发生,教训太深刻了。这也是作者想写这篇文章的动因之一。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这样的能力很重要,是本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作者认为创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有:重视积累,批判与怀疑精神,注重方法,勇于实践。文章就这四个方面逐一分析。第一部分以笛卡尔为例谈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后三个部分分别谈独立思考者的三个特点。
  第一部分就笛卡尔的成功谈独立思考精神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笛卡尔为什么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在于他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疑问无处不在,他对自己的现状也有批判意识,不满足自己的成就。他青年时代学习成绩优秀,可是他反而犹豫了,因为他发现“自己被许多疑难和错误困住”,而他之所以能发出这些疑问,和他的大量阅读、积累知识是有关系的。经过一度彷徨,他“大彻大悟”,得出了最有价值的发现,这就是“决不可过分地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得的东西”。笛卡尔的“四条思维原则”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乃至对一切学习者都能有启迪。
  第二部分谈读书积累的重要作用。王充博览群书,贯通百家,爱因斯坦对许多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鲁迅主张跨学科读书。这些成功者的经历和主张,都揭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善于独立思考需要厚实的思想基础,没有积累就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书读得越多,了解的问题就多,成功的机率就大。
  第三部分谈“善问”,谈质疑。这一部分主要谈思考的方法,写得有针对性。作者痛感于社会上政治骗子和伪科学能不费气力地迷惑大批群众,提出遇事要有科学态度,要具备怀疑批判精神。引用陈献章和郑板桥的话,指出读书要学会发问。作者提供了读书思考的具体方法,这是成功者的经验。
  第四部分强调实践,提出要注意刻苦钻研并注意思想方法。创新是否能取得成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标准。作者指出,要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光靠刻苦钻研,还不足以成事,还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一个好的思想方法能够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独立思考不是孤立的苦想,还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对象学习。不但要向群众学,向书本学,还要向大自然或社会请教,这就需要实践精神。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
  本文把“独立思考”作为话题是有针对性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必备条件。如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得再多,充其量也不过是“仓库型的学生(或学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易于上当受骗。作者对“独立思考”的认识由“创新”而起,内容丰富,也比较全面。作者虽然是自然科学家,但是他的思考对一切学习者都有指导意义。文章揭示了获取教养的规律性的东西。如,在思考中质疑,“我思故我在”,但是又不可怀疑一切;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创新;深刻的见解来自周密的思考;在实践中刻苦钻研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探究问题的兴趣,也就没有了思考的过程,也就不可能培养思考的基本素质。
  有博学的意识,强调积累,有所发现,是人类从读书求知摸索出来的基本规律。本专题有许多学习内容可以互相印证,如本文认为要多读书,而且可以读得杂一些,《劝学》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本文认为善问是一种素养,《师说》主张从师学习,等等。
  本文谈独立思考问题,举重若轻,用最简明的论述方法,列举大量的实例并加以分析,引用权威论述对观点作进一步阐述。作为普及读物,旁征博引能增强文章的效果,但是如果只举事例没有必要的分析,不能提炼其思想内涵来证明观点,例子就只是个没作用的例子,而不是“例证”。作者是一位数学家,从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熟悉程度看,正说明了他积累丰厚并善于思考,因此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文章采用谈话的方式,侃侃而谈,自然亲切,通俗平易。有些论述具体而微,实用性很强。二
  四.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首先要注意专题在模块中的位置,注意专题的内涵,注意专题中每个板块的侧重点。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必须以个人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习中解决,因此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预习计划,让学生作一定的准备,以保证课堂探讨能有序有效地进行。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以达到专题设计目的。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探讨可以在同桌之间展开,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重大的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考虑安排一次班级范围的探讨交流。探讨问题要注意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做一些记录,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作出评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