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99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
  在探讨中要联系学习实际,特别是有说服力的个案个例,教师也可以提供教学中的得失。有时候,教训比经验更有探讨和记忆的价值,所以在探讨中既要注意正面经验,更要注意来自反面的教训。
  学生探讨有可能发现以下基本结论:
  落后的学习方法是因为有落后的教育观念。文章作者从正面阐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反面观察出“学而不思”的弊端。
  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素质,作者提出四个基本条件:要有怀疑精神,要重视积累,注重方法,勇于实践。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文章指出,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具体表现为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写出新作品等等。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发现,也就不可能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在思维上有突破,就要有对旧有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就必须独立思考。作者不需要把笔墨花在论证“创新”如何重要上,因为在改革发展的时代,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了。
  文章主要就自然科学研究谈独立思考,实际上独立思考精神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更为重要。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发现本属自然科学领域,但是都引起过宗教政治势力的镇压和攻击。中国古代稍稍有独立思考意识的读书人,都会被视为异端。汉代王充的《论衡》中有《问孔》、《刺孟》篇,不得读书人的喜欢,晋代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而遇害,明代李贽因不赞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而下狱。为什么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后来没有得到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从康梁的变法到五四运动,从“百家争鸣”到“两个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那样艰难,就在于具备独立思考素质的知识分子过少。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才逐步倡导了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尊重客观存在,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要发展,走改革开放之路,思想解放是关键。中国教育落后,主要在于灌输替代了独立思考。
  无论在具体的学习还是研究,“不思想”终将一事无成,充其量只能得“死的知识”,只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获得教养,获得智慧。
  随着探讨的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中国文化教育的大背景。结合这个大背景,本专题的探讨可能会有深度和广度。如,中国古代注意到“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究竟有没有“不唯上,不唯尊,只唯实”的独立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提倡独立思考?为什么中国社会近五百年在人文科学方面没有对人类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为什么没出现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中国经济发展滞后和教育有没有关系?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存在什么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中,文科理科所占比例为什么和发达国家相反?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探讨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学生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4)本专题还有些有趣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
  王梓坤的文章,很明确的可以看出是普及读物,任何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读,那么我们推导:韩愈的《师说》仅仅是赠给李蟠的吗?荀子的《劝学》又是写给什么人读的?
  通过三个部分的比较,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韩愈认为师有“句读之师”和“传道受业解惑之师”之分,而黑塞则注意到儿童学写字母、拼读音节阶段处在同一起点上,而后来的发展,满足于一般阅读与继续深入阅读二者将有很大的区别。
  《劝学》中的一些有关学习的论述,今天看起来,过于简单,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比喻?这种行文方法和作者面对的人群素质有没有关系?
  古代的学习观和现代学习理念相比,是有些落后的。在现今的学习条件下,如何读,如何学,如何思考呢?
  《获得教养的途径》中作者两次提到“受骗上当”,是基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但是文章的落点为什么是在“创新”上?
  五.参考答案
  “问题探讨一”参考答案
  第一题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第一段的意思。
  答: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二题
  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第三题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答: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的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第四题
  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10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
  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是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
  “问题探讨二”参考答案
  第一题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认真阅读,仍觉得很有道理。它所阐述的学习观有哪些仍有价值?有哪些需要发展提高?从三段话中任选一则,参看《师说》或《获得教养的途径》,搜集相关论述或例证,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同学论证这个问题。
  答:“学不可以已”、“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
  “积善成德”、“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等在今天仍然有价值。“锲而不舍”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虽然道理是正确的,但是在当今之世,需要注意提高学习的效率。荀子的时代,物质文明比较落后,荀子可以“假借”的“外物”还只是“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而当今之世,善于学习的人首先要有创造的意识。
  第二题
  《师说》一文最后为什么赞许李蟠的“好古文”和“不拘于时”?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师说》倡导是什么样的学习观?这些问题在当今有无价值?
  答: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文章倡导的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说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这种学习观是务实的,在今天仍有积极作用。
  “问题探讨三”参考答案
  第一题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本文围绕独立思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分析这些问题的?为什么作者把独立思考的素质看得如此重要?作者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这种能力需要哪些条件?他介绍的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