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选集

浏览次数: 26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苏轼词选集,

阳关曲 中秋作①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②。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熙宁十年(1077)在徐州作,为《阳关词》三首之一。《苏轼文集·书〈彭城观月诗〉》:“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弟苏辙字)观月彭城(徐州州治),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方迁岭表,独歌此曲,以识一时之事,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此跋当书于绍圣元年(1094)作者被贬至岭南途中。 ②银汉:银河。玉盘:指圆月。

阳关曲 答李公择①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②。使君莫忘雪溪女③,还作《阳关》肠断声④。

[注]①熙宁九年十二月苏轼调为徐州(今属江苏,州治彭城)知州,本词作于神宗元丰年(1078)。李公择:李常(1027-1090),字公择,《宋史》卷三四四有传。他少时读书庐山舍,抄书九千卷,后名李氏山房。苏轼作有《李氏山房藏书记》。李常曾知鄂州,徙湖、齐(州治济南)二州,又徙淮南西路提点刑狱。《苏轼诗集·送李公择》施注:“公择在济南, 东坡赴彭城, 过之。公择罢济南,复过东坡于彭城。故东坡以‘莫忘霅溪女’戏之。” ②龙山:即云龙山,在今江苏徐州郊外。据《苏诗总集》卷十六,元丰元年三月寒食日,李常来访;次日,和李常同过云龙山居。以上二句谓李常由济南来徐,同游云龙山。  ③使君:汉代对州郡长官的称呼。 此指李常。霅溪:在浙江湖州,李常曾为湖州知州。 ④《阳关》: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名《阳关曲》) 有句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赠歌妓》:“断肠声里唱《阳关》。”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①。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溪绿暗晚藏乌②。 黄童白叟聚睢盱③。   麋鹿逢人虽未惯④, 猿猱闻鼓不须呼⑤。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①元丰元年 (1078) 在徐州知州任时作。《苏轼诗集·起伏龙行》叙:“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元丰元年春,旱。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用其说,作《起伏龙行》。”谢雨:求雨得雨后谢神。泗水:源出山岽,流经江苏徐州等地,注入淮河。 ②绿暗晚藏乌:古乐府《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③黄童:黄口小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suī xū):质朴貌。 ④麋:鹿类。 ⑤猱(náo):猴类。

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①,三三五五棘篱门②,相挨踏破蒨罗裙③。  老幼扶携收麦社④,乌鸢翔舞赛神村⑤,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旋:临时急就。使君:汉时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苏轼自指。 ②棘篱门:用荆棘编成篱笆的门。 ③蒨:草名,可作红色染料。此即指红色。 ④收麦社:收麦时节祭祀土地神。 ⑤鸢(yuān):老鹰。赛神会有祭品,故鸟类围绕翔飞,伺机觅食。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①,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杖藜抬醉眼③, 捋青捣麦软饥肠④,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苘(qǐing):麻类植物,可制麻袋绳子等。  ②络丝娘:虫名,俗称呼纺织娘。此借指缫丝妇女。 ③垂白:指须发将白的老人。杖藜:以藜为手杖。 ④捋青捣麦:摘下新嫩麦子炒熟后碾成粉片状。软:犹饱。苏轼《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句自注:“浙人谓我饮酒为软饱。”《冷斋夜话》卷一:“诗人多用方言。南人……又谓睡美为黑甜,饮酒为软饱。”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①,牛衣古柳卖黄瓜②。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缲车:缫丝车。 ②牛衣:编草被牛体使取暖。《汉书·食货志》:“贫民常衣牛马之衣。”宋程大昌《演繁露》:“编草使暖,以披牛体,盖蓑衣之类。”曾季貍《艇舟诗话》、龚颐正《芥隐笔记》均谓见苏轼墨迹作“半依”,王水照《苏轼选集》云:“参之苏轼《夜泊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等句,作‘半依’其义更胜。”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①,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②。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③,使君元是此中人④。

[注]①莎:草本, 即香附子。  ②耦耕:并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 (两个隐士) 耦而耕。”此句苏轼自谓农夫出身,什么时候当准备再回去归田耕种。 ③蒿艾:多年生草本。薰:香草。 ④使君;汉代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作者自指。

永遇乐 徐州梦觉,北登燕子楼作①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②,铿然一叶③,黯黯梦云惊断④。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⑤,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⑥。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⑦, 为余浩叹。

[注]①神宗元丰元年(1028)十月作。词序一作:“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盼盼,姓关,唐朝人。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后不食而死。白氏所谓“尚书”,后世 (包括苏轼) 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②紞(dǎn)如:击鼓声。  ③铿然:象声词。《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礼记·乐记》:“钟声铿。”此写夜深人静,落叶之声也铿然可闻。 ④梦云:此喻梦见盼盼。 ⑤倦客:作者自称,谓自己频繁调动,倦于行旅。 ⑥燕子三句:《高斋诗话》载:秦观问苏轼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晃无咎曰‘只三句, 便说尽张建封事’”。近有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精神不贵迹象也。” ⑦黄楼:苏轼在徐州时所改建,苏辙、秦观皆为之作赋。此处苏轼设想后人将对黄楼凭吊自己。

江城子 别徐州①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②。背归鸿,去吴中③。回首彭城④,清泗与淮通⑤。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⑥。

[注]①词调、题名一作《江神子·恨别》。元丰二年(1079)三月作者调为湖州(今属浙江,州治吴兴)知州,留别徐州田叔通、寇元弼、石坦夫。 ②隋堤:隋代kai通济渠,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渠经泗水达淮河。 ③吴中:湖州在三国时属吴。 ④彭城。徐州州治。 ⑤泗:泗水。淮:淮河。 ⑥楚江东:指湖州所在地。长江流经楚地,故称楚江;湖州在江东 (即江南),词人将移知此处,故云。“清泗”以下四句从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化来而反用其意。

西江月 平山堂①

三过平山堂下②,半生弹指声中③。十年不见老仙翁④。壁上龙蛇飞动⑤。  欲吊文章太守⑥,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注]①平山堂:在今江苏扬州市北郊。庆历八年 (1048) 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所建。 ②三过: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由汴京赴杭州任通判,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这次元丰二年(1079)由徐州知湖州,三次经过扬州。 ③弹指:比喻时间短暂。佛经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见《翻译名义集·时分》。  ④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曾见欧阳修于颍州,至此时为九年,词云“十年”乃举成数。 ⑤壁上句: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墙壁上留下的墨迹。 ⑥欲吊两句:“文章太守”“杨柳春风”语本欧阳修《朝中措》 (平山栏槛倚晴空)。

南歌子 湖州作①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②。小园幽榭枕蘋汀③。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④,江湖雪阵平。两山遥指海门青⑤。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注]①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 (今属浙江) 知州时作。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云:“施注以墨迹刻石,定此为送刘撝词,后题:‘元丰二五十三日吴兴钱氏园作。’” ②浏浏:水流清澈貌。 ③榭:筑在台上的敞屋。 ④霜花:指苕花盛开时白如霜雪。苕花,即芦花。 ⑤两山句:钱塘江海门,两山对起,故称。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缺月, 刺微明也。 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苏轼词选集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