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选集

浏览次数: 26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苏轼词选集,

满庭芳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⑵。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⑶,遂书以遗之⑷。

 

归去来兮⑸,吾归何处?万里家山岷峨⑹。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⑺。坐见黄州再闰⑻,儿童尽、楚语吴歌⑼。山中友,鸡豚社酒⑽,相劝老东坡⑾。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⑿。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⒀。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⒁。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⒂。

[注]⑴元丰七年 (1084) 苏轼奉诏从黄州量移(减罪调动)汝州(今河南汝南),距离当时汴京(开封)为近,故属“量移”。 ⑵雪堂:苏轼在黄州垦地名东坡,筑堂于此名雪堂。 ⑶李仲览:名翔。 ⑷遗(wèi):赠给。  ⑸归去来兮:用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首句。 ⑹岷峨:岷山与峨眉山。苏轼家乡在四川眉山,故云。  ⑺百年两句:意谓人生百年已过一半余, 未来的日子不多了。苏轼时年四十九岁。 ⑻黄州再闰: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至此元丰七年四月,其中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经过两个闰年。  ⑼儿童句:意谓在黄州住久, 家中獐说唱都是吴楚方音。黄州在战国是属楚,三国是属吴。 ⑽社酒:春秋两社所用的酒。 ⑾老东坡:在黄州东坡常住下去,度过老年。 ⑿梭:织机上的部件,常用以比喻不断地往来。 ⒀洛水:河南洛河,源出陕西,流以洛阳。汝州近洛阳,故云。  ⒁好在三句:苏轼在雪堂部种植杨柳, 希望当地人以后纪念他而不去剪伐细柔的柳枝。《诗·召南·甘棠》载:周召伯在甘棠下住过, 人们因思念召伯而爱护此树, 不加剪伐。此句暗喻此意。 ⒂晒鱼蓑:曝晒苏轼钓鱼时披过的蓑衣。以上三句意思表示自己今后还要到黄州。

虞美人

波声拍枕长淮晓②,隙月窥人小③。 无情汴水自东流④, 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⑤。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⑥,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注]①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于淮河上,与秦观饮别(见《冷斋夜话》) ②长淮:指淮河。 ③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 ④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 ⑤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晋书·谢安传》谓安死后,羊昙“辍乐弥年, 行不由西州路……不觉至州门, 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 ⑥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这句意谓:谁使得秦观这样为我所赏识的优秀人才却被沦落、埋没。

如梦令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②,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唐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③,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④。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⑤。

[注]①元丰七年(1084)在泗州作。泗州:辖境相当在今安徽泗县及江苏泗洪等地。 ②唐庄宗:五代后唐皇帝李存勗。 ③垢:指身体上肮脏。 ④肘:上臂与前臂交接部分。此处“挥肘”即挥臂,指擦北动作。 ⑤居士:不出家的佛教信徒。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无垢,洁净,佛教用语。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

 

细雨斜风人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②。  雪沫乳花浮午盏③,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元丰七年(1084)在泗州作。泗州:辖境相当在今安徽泗县及江苏泗洪等地。刘倩叔:名士彦,当时泗州知州。南山:苏轼自注:“南山名都梁山,出都梁香故也。” ②清洛的洛水。洛水在泗州注入淮河。 ③雪沫乳花:形容茶水面的乳白泡沫。 ④蓼茸:蓼的嫩芽。蒿笋:芦蒿的嫩茎。

定风波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①,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②,天应乞与点酥娘③。自作清歌传皓齿④,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⑤。”

[注]①王定国,名巩。苏轼作诗获罪时他被牵连贬宾州(今广西宾阳)临酒税,五年得归。本词当作于元丰八年(1085)。柔奴:一作寓娘。 ②琢玉郎:指王巩。苏轼《与王定国》中有云:“王定国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 ③点酥娘:柔奴一名点酥。 ④皓齿:莹白的牙齿,此处指代柔奴。 ⑤此心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云此语本出于白居易,“白《吾土》诗云:‘身心安处为吾土,岂恨长安与洛阳。’又《出城留别》诗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又《重题》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又《种桃杏》诗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②,人在玉堂深处③。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一本调下有题 《寄黄杨使君》,一作 《有寄》,约作于元祐二年(1087)或三年(1088)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翰林学士时。 ②为向句:替我向黄州我的旧居东坡捎句话。 ③人在句:作者本人现在翰林院中。西汉是皇宫中有玉常殿,后多用以指翰林院。

南歌子 杭州端午①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②,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③。  菰忝连昌歜④,琼彝倒玉舟⑤。谁家《水调》唱《歌头》⑥,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一本题作《游赏》,元祐五年 (1090) 苏轼为杭州知州时作。 ②十三楼:杭州名胜。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北山路:“十三间楼相严院,旧名十三间楼石佛院。东坡守杭日,每治事于此,有冠胜轩、 雨亦奇轩等。”苏轼《郭祥正十三间楼》诗:“高楼插湖脚, 绀碧十三部。” ③竹西:扬州(今属江苏)亭名。唐诗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斜阳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本句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④菰黍:即粽子。菰即茭白,此指裹粽菰叶。昌歜(chù) :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盐以佐餐,名昌歜。 ⑤琼彝:玉制酒器。玉舟:酒杯。宋司马光《和王少卿》诗:“白玉船横酒量宽。” ⑥《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康熙《钦定词谱》卷二十三《水调歌头》:“按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此必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

减字木兰花

 

  钱塘西湖, 有诗僧清顺②, 所居藏春坞③, 门前有二古松, 各有凌霄花络其上④。 顺常昼卧其下。 时余为郡⑤,一日,屏骑从过之⑥,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⑦,白甲苍髯烟雨里⑧。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清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⑨,时上凌霄百尺英⑩。

[注]①元祐五年(1090)为杭州时作。 ②清顺:《冷斋夜话》卷六:“西湖僧清顺,字怡然,清苦多佳句。……东坡亦与之游,多唱酬。” ③藏春坞:庭院名。 ④凌霄:植物名,落叶木质藤本,夏秋开花,大而鲜艳,常被培植庭园中, 攀援于树木棚架、墙壁上。  ⑤为郡:作为治理州郡的长官。 ⑥屏(bǐng)骑从句:不带随从人马而过访他。屏:除去,避退。  ⑦双龙:指二株古松。  ⑧白甲苍髯:以龙的鳞甲喻松皮,以龙的两颊长须比喻松针叶。 ⑨翠飐红轻:谓双鹊之翠羽轻轻飐动凌霄花。 ⑩英:花。本句指双鹊有时飞上缠在松树高处的凌霄花。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①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②,西兴浦口③,几度斜晖④?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⑤。  记取西湖西畔⑥,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⑦。

[注]①元祐六年(1091)苏轼将离杭州知州任去汴京(今河南开封)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载此词苏轼手书石刻自题:“元祐六年三月六日。”参寥之: 佛教僧, 名道潜,能诗,苏轼友。 ②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③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之西。 ④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人傍晚。 ⑤忘饥:精除机心,即心情淡泊,任其自然,不用机关。  ⑥西湖:杭州风景名胜。  ⑦约他年六句:《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造汎海之装,欲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笃疾”。安死后, 其外甥羊昙某次醉中过西州门, 回忆往事,“悲感不已”,“恸哭而去”。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这里苏轼表示希望将来自己退隐的志愿终能实现,不致引起好友抱憾而涕泪沾湿衣裳。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评本词云:“突兀雪山,卷动而来,真似泉(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数万甲兵,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无一安豪宕,无一语险怪, 又出之以闲逸感喟之情, 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词境至此,观止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苏轼词选集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