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45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
④“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6.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二)17、文章一方面论述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论述了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谅解。(答出一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文章第④段先列举三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谅解的重要作用又从反而进行论证,形成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意思对即可)
19、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意思对即可)
20、这一段强调了谅解是有原则的,如果删去,将会使文章的论证不严密。(意思对即可)
2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句式与画线部分的句子基本相同,语言通顺,比喻恰当即可得分。
(三)22.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23. 引发 冲24.高兴 失望 瘫25.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26.A27..要点:(1)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2)针砭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3)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得到尊重。
三、作文
第六单元
21 曹刿论战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jiàn biàn bó zhé mǐ bǐ
2、(1)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2)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 齐人辙乱旗靡时 3、C 4、(1)参与 中间(2)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3)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案件 监狱 5、(1)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2)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能力提高
1、战争的双方 性质 鲁国2、(1)徧 同“遍”,遍及(2)动词 赐福(3)请求
(4)请让我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乃入见。‖问:“何以战?” ……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5、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开放探究
1、C(“进”向上,指在朝廷。)2、A(“食”,音 sì ,给…… 吃。)3、D 4 、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5、(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B 2.B 3.D 4.B 5.A6. ①国别 《战国策》 “讽” 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②“暮寝而思之,曰…… 欲有求于我也。”“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7、 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能力提高
1.D 2.C 3.C 4.C 5.A 6.D
开放探究
1.(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2.B 3.B 4.B5、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23 愚公移山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列子 寓言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 寇 道 2、chèn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kuì cuò rèn fǔ wú 3、(1)同“返” 往返(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3)赞成(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5)(6)改变4、①A②B③A5、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能力提高
1、C 2、①D ②B ③C ④A 3、B 4、C 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开放探究
1、B C 2、A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意思符合即可)
24 《诗经》两首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4、提示: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开放探究
1、这首诗着重描写妻子对丈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的盼望思念之情,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D3、诗中写了思妇视野中最能触动她心弦的几样景物:栖于埘的鸡儿,幽暝的黄昏,归圈的牛羊。这些景物突出了一个“归”字,使她产生了人不如畜的思想。于是,诗人借景物之助,把人物感情中最强烈、最集中的一点“等待”突现出来了。这样的写景是移情于景,为情造境,其效果是对表达人物感情、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主题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1、B2、D3、C4、A5 A(B用词不当,“管理好”改为“工作做好”。C改为 “……是很受电脑用户欢迎的中文输入法”。D前半句有歧义。)6、(1)C (“秋”义双关,主要写心情。)E (“唯见”的主语是诗人,不能说“诗中看不到诗人的形象”。)(2)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7、(1)胜作一书生(2)举杯邀明月(3)提携玉龙为君死(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8、不要自以为是,不懂装懂。9、只要能写出体现夏、秋两季节特征的词语即可给分(如:绿叶、绿树、绿荫;稻子、枫叶、果实……10、(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写出符合情境的、得当的安慰的话即可给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
④“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6.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二)17、文章一方面论述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论述了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谅解。(答出一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文章第④段先列举三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谅解的重要作用又从反而进行论证,形成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意思对即可)
19、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意思对即可)
20、这一段强调了谅解是有原则的,如果删去,将会使文章的论证不严密。(意思对即可)
2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句式与画线部分的句子基本相同,语言通顺,比喻恰当即可得分。
(三)22.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23. 引发 冲24.高兴 失望 瘫25.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26.A27..要点:(1)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2)针砭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3)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得到尊重。
三、作文
第六单元
21 曹刿论战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jiàn biàn bó zhé mǐ bǐ
2、(1)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2)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 齐人辙乱旗靡时 3、C 4、(1)参与 中间(2)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3)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案件 监狱 5、(1)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2)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能力提高
1、战争的双方 性质 鲁国2、(1)徧 同“遍”,遍及(2)动词 赐福(3)请求
(4)请让我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乃入见。‖问:“何以战?” ……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5、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开放探究
1、C(“进”向上,指在朝廷。)2、A(“食”,音 sì ,给…… 吃。)3、D 4 、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5、(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B 2.B 3.D 4.B 5.A6. ①国别 《战国策》 “讽” 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②“暮寝而思之,曰…… 欲有求于我也。”“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7、 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能力提高
1.D 2.C 3.C 4.C 5.A 6.D
开放探究
1.(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2.B 3.B 4.B5、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23 愚公移山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列子 寓言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 寇 道 2、chèn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kuì cuò rèn fǔ wú 3、(1)同“返” 往返(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3)赞成(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5)(6)改变4、①A②B③A5、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能力提高
1、C 2、①D ②B ③C ④A 3、B 4、C 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开放探究
1、B C 2、A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意思符合即可)
24 《诗经》两首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4、提示: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开放探究
1、这首诗着重描写妻子对丈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的盼望思念之情,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D3、诗中写了思妇视野中最能触动她心弦的几样景物:栖于埘的鸡儿,幽暝的黄昏,归圈的牛羊。这些景物突出了一个“归”字,使她产生了人不如畜的思想。于是,诗人借景物之助,把人物感情中最强烈、最集中的一点“等待”突现出来了。这样的写景是移情于景,为情造境,其效果是对表达人物感情、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主题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1、B2、D3、C4、A5 A(B用词不当,“管理好”改为“工作做好”。C改为 “……是很受电脑用户欢迎的中文输入法”。D前半句有歧义。)6、(1)C (“秋”义双关,主要写心情。)E (“唯见”的主语是诗人,不能说“诗中看不到诗人的形象”。)(2)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7、(1)胜作一书生(2)举杯邀明月(3)提携玉龙为君死(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8、不要自以为是,不懂装懂。9、只要能写出体现夏、秋两季节特征的词语即可给分(如:绿叶、绿树、绿荫;稻子、枫叶、果实……10、(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写出符合情境的、得当的安慰的话即可给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三册教案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三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五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四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之五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栏目导航
九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应有格物致》教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庄子故事两则》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心声》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地下森林断想》教学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学设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一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三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五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二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四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蝈蝈与蛐蛐、夜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词五首》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诗两首》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诗经两首》教学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谈生命》教学设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那树》教学设计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
-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