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李之藻在保奏传教士的时侯,称他们“真修实学”,有一整套学问:
其书非特历术,又有水法之书,机巧绝伦,用之灌天济运,可得大益。又有算法之书不用算珠,举笔便成。又有测望之书,能测山岳江河远近高深,及七政之大小高下。有仪象之书,能极论天地之体,与其变化之理。有日晷之书,能立表于地,刻定二十四气之形线;能立表于墙面,随其三百六十向,皆能兼定节气。种种制造不同,皆与天合。有万国图志之书,能载各国风俗山川险夷远近。有医理之书,能论人身形体血脉之故,与其医治之方。有乐器之书,凡各钟琴笙管,皆别有一种机巧。有格物穷理之书,备论物理事理,用以开导初学。有几何原本之书,专究方圆平直,以为制作工器本领。以上诸书,多非吾中国书传所有,想在彼国,亦有圣作明述,别自成家。总皆有资实学。[32]
按照如上种种学科的罗列,明末人理解的“实学”,已经是指西方输入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李之藻没有东西方文化畛域之见,他认为“实学”未必为西方独有,“实学”也可以是“儒学”。他的《〈浑盖通宪图说〉序》,第一句话是:“儒者实学,亦为是进修为竞竞”。最后一句话是:“吾儒在世善世,所期无负霄壤,则实学更自有在”。[33]把西方自然科学引进儒学,是他们一代人所愿。
由于李之藻这一辈人的提倡在儒学中发掘“实学”,后来许多并不是天主教徒的儒生,也都把“实学”作为自己的学术方向。徐光启逢人总“以实学相期许”,有茅元仪《石民四十集·寄徐玄扈詹事五书》,说:“辛酉(1621)岁蒙阁下实学之褒”,改变了他治学态度。“实学”在明末的苏、松等府,成为一时的风尚。复社后期,有人说:“收罗实学,不事浮名,为吴下教子弟第一家法”。[34]
明末人讲“实学”,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但是在开始时,还比较多地能够看到有模仿西方自然科学的痕迹。当时的才华之士,把天文历算学作为学术主攻。复社人物中,我们已经看到方以智、瞿式耜、黄宗羲、梅文鼎等人都开始研习“历律之学”、“九章之学”。他们把这些古学也称为“实学”。因为造炮、制器、兴修水利、引进西方物种,很多人在徐光启、熊三拔之后,把“器物之学”也称为“实学”。但是后来讲“实学”者任意得多。苏、松地区,崇祯年间,钱谦益、陈子龙在士林中具有影响,他们从文学之士转为关心国计民生,边防经济,这种具有“东林党”遗风的议论,因其比较具体地讨论社会问题,号称“经世之学”,也称为“实学”。即使在书斋里做学问,崇祯年的风气也开始进入认真细密的音韵、小学、训诂、释名、地舆、职官、姓氏等研究。这种具体实在的研究,一返万历、天启年还盛行的“空谈心性”,也被称为“实
www.350xue.com
学”。
在清代,这场学风丕变主要被概括为“汉宋之争”,被认为是中国学术传统内部的不同方法之争。但是在崇祯年间,大家是从东西方学术方法上的传统差异来认识这场争论的。比较以后,他们认为:中国后世学术“虚”,而当时西方学术“实”。这种笼统的概括未必中肯,但“虚实之争”在明末确实很激烈。方以智自己在当时是主张“实学”的,他说:“治在君相,人在师教,学在实讲”。
崇祯年的“虚实之争”中,有人主实,也有人主虚,更有人主张调和虚实。方以智对调和虚实,儒家式的“中庸”的做法,也表示了原则上的赞同。他转引别人的话:“四明施公曰:‘天下病虚,考亭救之以实;天下病实,新建醒之以虚’。王虚舟师曰:‘用实者虚,用虚者实,虚实本一致也。当合汉、宋及今,参集大成焉’。”他还用一位文孝先生的话说:
“虚灵备万,本如是也。理明而贯实事,乃享中节时宜。君子虚受,即是充实;愿力诚实,自然虚公。岂以我见滞实之病,而扫伦物学问之实务乎?岂以掠虚欺人之病,而讳虚明神化之本体乎?躬行自贤,而凌物嫉人,是以诚实而为虚矫也;逃空护短,而訾恶实学,其为我见滞实也大矣。”究竟人不一事,而理资会通。时位有常变,而君子道其常。各炼短而用长,勿欺则同然。而好学不厌,统御万世者,此圣人之所以光大中正也。[35]
李之藻、方以智、顾炎武,信仰和生活遭遇有不尽相同之处,但在在学术上有明显的贯穿线索。李之藻的学问可以用“西学”概括,以其译著代表;方以智的学问可以用“实学”概括,以其《通雅》代表;顾炎武的学术被后人称为是“汉学”的开山,一般举他的《日知录》为代表。在这一条线索中,西学逐渐地进入儒学,也逐渐地被吸收、融化,最后在某些环节上,西学的痕迹消逝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清初仍有人称顾炎武一路的学术为“实学”,但其内容和方法都已回到中国传统,或者说,回到了与西方科学实证比较相似的中国实证传统。
“汉学”:竞争者
清初的“汉学”之所以会发生,有许多原因,有社会的,有个人的,有学术的,有政治的。这些原因,当事者和研究者都有过论述。但“汉学”和“西学”之间的关系,前人和今人都论述不多。朱维铮先生曾指出:钱大昕等汉学家反感“西学”,其实是他们发泄对康熙皇帝任用西士,相信西法的反感。[36]这就是说,汉学家们是要用中国的学术去和康熙皇帝相信的“西学”去竞争,换句话说:“西学”刺激了“汉学”的发生。在康熙宠臣李光第的《榕村续语录》中,有这样的记录,记录的是康熙因身边汉人不懂西方数学而轻视汉族学者:
皇上去年在德州,尚云:“汉人于算法,一字不知,我问张英:‘王畿千里,有几个百里诸侯之国?’答曰:‘十个。’余笑曰:‘一百个。’他不解。将算书与他看,看了三日,问他,他说一字也不懂。问他王畿几个侯国大,他仍说十个。”算学惟圣人精之,只“参天两地而倚数”一语已妙极矣。……你们汉人,全然不晓得算法,惟江南有个姓梅的,他知道些。他俱梦梦。[37]
康熙喜欢向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江南士大夫挑战,以凌驾汉人之上为快。就像他懂了一点理学之后,就嘲笑汉族人讲的多是“假理学”一样,他掌握了一些西洋数学,就嘲笑汉人“一字不知”。康熙十分西化。《熙朝新语》是一部收集清朝中叶以前各朝代掌故的笔记,其中记录了康熙四十四年(1705),皇帝号召学者们学习研究欧洲语言文字的事,可见康熙皇帝喜欢“西学”的消息,在当时社会上流传甚广。流传说,康熙对欧洲文字和地理深有研究:在看过俄罗斯使节的文书后,他说“此乃喇提诺坨、多乌祖克、鄂罗斯三种文也。外国文亦有三十六字母者,亦有三十字、五十字母者。朕交喇嘛详考。视之其来源与中国同,但不分平上去声,而尚有入声。其两字合音甚明。中国平上去入四韵极精,两字合音不甚紧要。是以学者少,渐至弃之。问翰林院四声,无不知者;问两字合音,则不能知。中国所有之字,外国亦知之,特不全耳。”康熙认为,汉语的四声发音比较科学,但拼音方法不好,不能象欧洲文字那样拼出不同的文字。汉语汉字对康熙来说也是外语,好学的他对欧洲语言自然有兴趣。他用自己多种语言知识来比较音韵学,批评中西方的语言文字传统,对汉族学者震动很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tag: 天主教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