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浏览次数: 77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在谈到中西方道德观差异时,利玛窦认为西方人有更严格的伦理修行标准:

 

大西法称人以圣,较中国尤严焉。况称天主耶?夫以百里之地君之,能朝诸候得天下,虽不行一不义,不杀一不辜以得天下,吾西国未谓之圣。亦有超世之君,却千乘以修道,屏荣约处,仅称谓廉矣。其所谓圣者,乃其勤崇天主,卑谦自牧,然而其所言所为过人,皆人力所必不能及者也。”

 

其实,这里定出了不同的“圣人”标准。天主教的“圣人”(Saints)名录都是在人死后,由罗马教廷经过严格考察,一级级地册封(Canonization)定下的。“圣人”塑像被在教堂里,能起到和上帝沟通的作用,因为他们活着的时侯身上都有神迹显现,能“医不可医之病,复生既死之民,如此之类人力不及,必自天主而来,敝国所称圣人者,率皆若此”。天主教的“圣人”,是那些被认为因为信仰坚定,而能够与上帝直接沟通的人,而未必是一生不犯人的错误的人。而儒家的“圣人”,取凡人修行标准。因立功立德立言而“三不朽”的儒生,受当时推崇,由皇帝册封,可“配享”文庙,作孔子门徒,与孔圣同列。中西这两种“圣人册封”制度有不同,基督教认为,遵守基本的人的道德,并不能表明神对他有所恩宠。

 

利玛窦等人辩称耶稣会士不同于佛教僧侣。但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他们“不婚不宦,绝色去家”的做法,很近于和尚,有违“孝”道,不遵纲常。很多中国士人对此有疑问。在《代疑编》中,杨廷筠代中国人发问。

         

问:人有五伦,缺一不可。西儒既先穷理,宜于此理极明,胡为不婚不宦,去父母,远兄弟,以事交游,将四伦可全废乎?圣王制礼,生则养,死则祭,故祀典极重。闻西教不奉祖先,此出讹传犹可,设果有之,忘亲背本,不足齿矣。

 

“五伦”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他们认为耶稣会士只重“朋友”一伦,而弃绝了其它“四伦”,很不可取。中国人难以理解这样的人竟会是有情有谊有道德的“真君子”。杨廷筠虽然是持“理同”之论的,但也承认中西间在此有巨大的风俗差异,他对此解释:

 

若论人伦,西士之在家者,事父母、畜妻子、和兄弟、尊君长,尽与此同。惟一种特达之贤,愿如耶稣会,称会士者,方守童身,弃家学道。学道而有得者,受撒责尔铎德之职,千百中,间有其一,国中所最贵也。盖其国之人相习成风,以此种人为第一流,如状元及第,中华所美,人人争羡。父母兄弟所祈望,得为铎德,即不翅荣福,无复他愿,自是彼方风俗,非他邦可例也。

 

“撒责尔铎德”,是拉丁语Sacerdote的音译,意为司铎、教士。后来中国天主教就简称神父为“铎德”。杨廷筠把“铎德”和“状元”相比,是讲他们都获有良好的教育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儒家有自己的“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生活中的儒生事奉“五伦”,不强调克制人生的欲望,所谓“食色,性也”。基督教在中世纪以后开始出现人文主义,禁欲主义在松驰,但从制度上,教会仍要求传教士禁欲,不近女色,这是天主教的基本规定。强调纪律的耶稣会尤其严格于此,他们派来的会士们有极强的献身精神,在中西文的记载中,还没有见到过对他们在近女色方面有什么确凿的记录。当时儒生对这一点既不解又感佩,传教士身上,最可吃惊怪异的除了渊博的“西学”之外,恐怕就是这彻底的“绝色”了。杨廷筠的《代疑编》对此疑惑作了合乎教义教规的解释:

 

会士愿学耶稣,非童贞不可,此其一;极重弥撒之礼,每晨行祭,非绝欲者不可,此其二;远游异域,孓然一身,不得有所携,此其三。[17]

 

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禁欲理论。儒家不是严格的宗教,但程朱理学也讲过“存天理,灭人欲”。相比较而言,儒家灭的是人的贪欲,通常的人性、人情都是被承认的。传统的基督教禁欲理论更彻底,它有严格的实践规定,儒家远远不如。它把男女性关系的功用定义在人类的繁延上,反对以此求得肉体之快乐,因而强调一夫一妻制。基督教发明了很多方法来节制人的欲望。在《二十五言》中,利玛窦教人要控制“爱欲”,爱某人或某事,要做到不玩物丧志,要不被表面的美丽迷惑,而要去认识人事之本质。“爱瓯耳,曰吾爱瓦器,则碎而不足悼矣;爱妻子,曰吾爱人也,则死而不足恸矣……欲安静其心,当先舍其俗虑”。据史景迁(J. Spence) 所见到的拉丁文《二十五言》原本,这句话的直译是“当你吻妻子的时侯,应自己暗示:我吻的是人体”。[18]还有一种说法是:和女人交往,倘被她美丽的脸庞诱惑,就多想她死后的骷髅是怎样的。这是以神性代替人性,在俗物中见圣体。

 

显然,不近人情的禁欲主义在欧洲已难维持,在中国比较世俗的儒家文化氛围中更难贯彻。当时的东林党、复社社员在政见、学问、伦理、信念上都很倾向耶稣会士,但终没有入教,不愿服从这当时教规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追求人性解放的王学流行,可以想象,像张溥、张采、方以智、钱谦益、陈子龙这一代从宋明理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中国士大夫,很难接受严格的基督教禁欲理论。

 

罗耀拉在创立耶稣会时,把自己献给了圣母玛利亚,所以耶稣会特别强调圣母玛利亚的重要性,认为她是善和美的象征,与圣父、圣子、圣灵同样重要。当传教士宣传这一教义时,圣母玛利亚无性受孕,生产耶稣的说法尤其不能为中国人接受。杨光先攻击汤若望,整个事件类似无理取闹,但他从社会上收集来的问题,确是代表了一般中国人的困惑:“若天主即是耶稣,孰抱持之而内于玛利亚之腹?斋谐志怪,未有若此无稽也。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道之常经也。有父有母,人子不失之辱有。”困惑其实只有一点:没有男女交合的出生不可思议,没有父亲的耶稣是私生子,不够尊严。

 

利类思的《不得已辩》花了很大篇幅来解答这困惑。他说:耶稣降生之时,“天主默运神功于圣母之清净体中,造成一全美肉身,又与精粹灵神,以结人性。盖一息之顷,而圣胎成焉。”在神学上,玛利亚的故事,是证明耶稣的身上既有人性,又有神性。但是儒家观念中的“圣人”,三皇五帝也好,孔庙里的“先圣先师”也好,都是世间的真实人物,他们都是因为在世间的修炼和功绩而升为“圣人”的。像耶稣这样半人半神,自天而降的,生为异人的“先知”很难为人接受。儒家和基督教在怎样接触最高权威,获取最终理性的路径上有很大差别:儒家是自下而上,由世俗而神圣的“提炼”,而基督教则是自上而下,用神性来触发人性的“天启”。

 

杨光先还提出的另一个儒家式的疑问。他对基督教强调“信仰”而不注重“修行”表示异议:“奉之者升之天堂,不奉之者堕之地狱。诚然,则天主乃一邀人媚事之小人尔,奚堪主宰天地哉?”基督教哲学认为道德修行并不能保证得救,只有信仰上帝才有可能得救。中世纪神学家大额我略(Gregory, the great, 540-604)在 《论道德》(Moralia)



www.350xue.com
中说:“那些相信自身功德不可靠的人, 应该去祈求神圣殉 道者的庇护。”中世纪神学特有“炼狱”一说:一般的人死后都要经过炼狱的烈火,洗清罪过才能升天堂。不信神的人虽积有小善,连进炼狱的可能也没有。对此,在《不得已辩》里,回答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天主教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