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浏览次数: 77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字韵之学,非雕虫埒也。三才之蕴,性命道德之奥,礼乐刑政之原,皆系于此。宋司马君实有云:备物之体用者,莫过于字;包众字之形声者,莫过于韵。诚重之矣。[42]

 

清儒通过文字音韵以求对经典正解,有“文字崇拜”的态度。戴震、钱大昕等“汉学”大师,恢复的似乎是汉代经学、谶纬学的传统,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天主教神学也十分重视文字学在神学中的地位,他们认为人间文字泄露的是来自上帝的天上信息。王徵在《〈西儒耳目资〉叙》中,借用中国仓颉造字的故事,代替金尼阁表达了西方《圣经》解释学中的“文字崇拜”精神。他说:“史称仓颉字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说者谓泄天之灵,鬼神攸忌。余则谓天有全灵,人有全觉。觉□无觉,无灵自□,天人自洽,忌于何有。”故事出自《淮南子·本经训》,王徵用天主教神学重新解释说:仓颉造字,泄露了上帝“全灵”,“全觉”的人靠文字理解神的信息,“天人自洽”。看来,西书的认真翻译,普遍研读,不但使文字学知识成为读书人的热门话题,而《西儒耳目资》等书的编辑刊刻,又使中国读书人想起了久已不讲的训诂音韵之学,并给他以十分隆重的地位。

 

“西学”风气以其特有的方式,刺激了“乾嘉汉学”中“小学”一脉的发达,但是“小学”到乾嘉时代,已经很难看到它与“西学”之间的联系了。清人的古韵研究是受到明末翻译活动刺激开始的,到康熙朝,仍然有不少人对中西语言文字的比较感兴趣。但到了乾嘉时代,文字学研究的方法回到了中国的“正韵”传统,在《诗经》中寻找古音正读,排比清理反切,编排韵类等。但是清人的“小学”比较古代仍然有大不同,李光第说:“本朝顾宁老之《音学五书》,梅定翁之历算,从古未有之书。”[43]既说是“从古未有”,那顾炎武的音韵学也应该和梅文鼎的历算学一样,在逻辑上会受到了“西学”的影响。

 

顾炎武《音学五书》,已没有西学痕迹,但清代“小学”的另一位开山人物方以智著作中流露出一些蛛丝马迹。他认为学问“不可泥古”,也应该考虑到“太西”来华以后的世界同文大趋势,学问要“合(为一)图”。在《通雅·音义杂论·考古通说》中,他说:“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也。古人有让后人者,韦编杀青,何如雕板。龟山在今,亦能长律。河源详于阔阔,江源详于《缅志》,南极下之星,唐时海中占之,至太西入,始为合图,补开辟所未有”。他说他自己曾经作过一本将中国文字和印度、西欧文字进行比较参照的语言学著作,“智尝因悉昙、泰西,两会通之,酌《正韵》,定正叶焉,别作一编,以俟知者。”方以智另在一篇《杂论》,也谈到他准备“合悉昙等子,与《大西耳目资》通之”。[44]可惜,提到的这部书稿和这篇《杂论》都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今天不能加以具体研究。

 

中西语言文字比较研究一度曾是风尚,杨选杞《声韵同然集纪事》记录清初士人喜欢阅读《西儒耳目资》:“辛卯(1651)糊口旧金吾吴期翁家,其幼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余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这位音韵学家欧洲罗马拼音文字在拼读方法上有它的高明之处,悟出“一定之理”、“一定之法”。另有一位坦率承认“西学”对自己学术影响的人物刘献廷,他也是用中西比较的方式从事音韵学研究的。刘献廷,字继庄,号广阳子。生于顺治五年(1648),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比顾炎武少35岁,比钱大昕长60岁。他的同代人是李光地,小4岁。他坦陈“西学”,与他正好是处在康熙朝崇尚“西学”的时代有关,在他的《广阳杂记》中,比较多地表露了西方学术影响。《广阳杂记》与“西学”关系较清晰的另一原因是,本书刊刻在咸丰、同治之际,那时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东来,士大夫对“西学”又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本书中与“西学”有关的说法没有受到进一步的删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天主教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