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浏览次数: 77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中西学说不是天然对立的,而是各有千秋,相互补充的。偏于理性信仰的耶稣会神学完全可以像他们在欧洲那样,和偏于灵性信仰的其它神学流派共存。“天学”和儒学改革派合力批评佛学、道家。利玛窦《天主实义》联合了儒家,而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暗中吸收了“西学”。这是中西双方改革派的观点。

 

沈 和杨光先的态度,代表儒家保守派的观点,他们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道统”和“心法”不能乱。沈 的《参远夷疏》是近代“辟邪”的第一声,“本儒术以定纲纪”,它对儒家士大夫倾向于“天学”尤为痛心:“其说浸yin人心,即士君子亦有信向之者。”《圣朝破邪集》收晏文辉疏,卫道之心更明:“惟天地开辟以来,中国之教,自伏羲以迄周孔,传心有道,阐道有宗,天人之理,发明尽矣,无知容以异说参矣。……乃今又有倡为天主教,若北有庞迪我,南有王丰肃等,其名似附于儒,其说实异乎正。”儒家关心道统不能断。

 

天主教也重“道统”。它骄傲的是耶稣以后,教会的谱系没有断过。为与中国的“道统”相抗,他们说中国的先民是犹太民族的后裔。钦天监官员,中国教徒李祖白(?-1665)编《天学传概》,说:“中国之初人伏羲氏,实如德亚之 苗裔,自 西徂东,天学固其所怀来也。生长子孙,家传户习。……沿至唐虞,下迄三代,君臣告诫于朝,圣贤垂训于后,往往呼天称帝,以相警励。夫有所受,岂偶然哉?”“如德亚”,犹太人。说中国人是犹太人的后代。文艺复兴后的《圣经》考据学,和中国历来的经学研究,甚至是二十世纪的考古学、人类学、遗传学都无法证明“三王五帝”是犹太人的后代,但是耶稣士为了建立一个普世的人类世系,拿中国思想来说,就是“统”,他们必然这样做。我们说,人类在人种上应该是同源的,但人类思想和宗教的发生是相当后来的事情,而不是统一起源的。各民族历史上有不同的认识方法。怎样不放弃自己的“道统”而获得一种普世性,这是大问题。明末的中西“道统之争”,证明这问题的严重性。

 

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论”。利玛窦之所以选择儒家作同盟者,原因之一是看中儒家具有一神论因素。儒家的宗教理论接近天主教;早期儒家,如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为天主教神学留下解释余地;同时它又有一些“敬天”、“畏天”的言论,可供天主教神学嫁接移植。其实,天主教一套教理、教仪、教规,用严格的教会礼仪来约束人的外在的行为规范,是“重道不重教”的儒家所忽视的。在很多方面,天主教和佛教、道教反而更近。明末罗雅谷和李天经、韩云合作撰写的《天主经解》,在《总论》中,他们用古代迦太基教父神学家德尔图良(Tertullianus, 约160-230)的神学体系, 翻译介绍了天主教的一套规仪:

 

得耳杜良(古大师)曰:主经虽约,其义甚广。所以坚信德,则有“天”字;如亲爱主,则有“父”字;如敬畏,则有“圣”字;如钦承,则有“旨”字;望报,则有“格”字;生命,则有“粮”字;求赦罪,则有“免”字;以生谦德,则有“赦债”字;以避三仇,有“不许”字;以求患,有“求凶”字。包涵诸义,实为尊主要言。此或前知圣人所预识,或四位圣史所睹计,或十二宗徒所传宣,或吾主耶稣所用之譬喻,并集此经。

 

德尔图良的神学,以他的苦修理论最为著名。他主张禁欲、独生、吃素、隐居,对人的内心生活和人格有很高的要求,曾经是早期教会的支流。后来的罗马教会吸收了其中许多内容,变成刻苦的修炼制度,主张隐修、受苦磨练的方济各会就是在这一传统下发展的。今天看来,德尔图良的理论更接近佛教、道教,但是在中国,当时的天主教徒尽量把他翻译成接近儒家的语言,用“天”、“父”、“圣”、“旨”、“格”、“粮”、“免”、“赦债”、“不许”、“求凶”等字诀来概括,但与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一套显然区别。一偏重人事,一偏重天事。

 

天主教的修炼制度,应该是和佛教较为接近,但是,他们对佛教和佛学化的宋明儒学采取了激烈的批评态度:“(道、佛)二氏之谓,曰无曰空,于天主理大相剌谬,其不可崇尚明矣。”[23]他们认为:佛、道教讲“空”、“无”,正与他们讲耶稣、天主之“有”相反;而在人间,佛、道教拜鬼神之“多”,又与他们崇天主之“一”冲突。所以他们必须反对佛教和道教把最高神位定为“空”和“无”,而在人间又“yin祀百神”。他们认为,在具体贯彻一神论的时候,天主教必须反对一切偶像崇拜。因此,“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的塑像都应撤除:“百神无权,禁人不得奉祀。”“西学不事百神,非不敬神,正是敬神之至。今人漫信乡俗,或以意之所重,众之所推,便立为神,一时谬举,久作当然,慢亵神明,莫此为甚。”[24]天主教毁坏神像的做法很得罪全国的寺庙。

 

中国思想中的道佛教义,表面上是持一种与“泛神论”相似的观点,地有地公,灶有灶王,三山五岳,莫不有神。但是中国人对“百神”还是“一神”其实是持无可无不可态度,只看哪个神最灵。许大受《佐辟》一文中说得很准:“倘有人言媚百神可获百福,则yin祀立兴。今彼言毁百神以媚天主,可获一莫大之福,则百神又立废,其余举废又何当焉?”[25]实情就是这样,拜“百神”为获“百福”,但如果拜“一神”有“莫大之福”,中国人也会接受。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神学观念,诸神为我所用,不那么严肃,但也是这种态度,使中国人宗教观比较宽容。本来,耶稣会应利用这种“宽容”,与佛道教和平相处,但由于既定的“补儒易佛”策略,严格地批评“二氏之论”,天主教和中国本土宗教的关系必然紧张。

 

总体来讲,明末的中西“天学”之争还是相当理性的,没有闹到清末那样“教案”频出的地步。几位佛学大师的《天论》多在学说本身争辩。圆悟(1566-1642),俗姓蒋,江苏宜兴人,法号密云。《破邪集》中有圆悟作于崇祯八年的《辨天说》,当时他主持嘉兴广慧寺、福建万福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重要寺庙。黄贞敦请他出面“破邪”,但他的态度显得很大度:

天主为天主,佛为佛,众生为众生。……苟彼不自执为天主,则自然不执佛为佛,不执众生为众生,方始识我佛之旨,亦识度尽众生之意。[26]

 

虽是辩论,仍有宽容对方之心。这是佛教“不自执”的本来教旨使然。圆悟在此时不自觉地讲了一个道理,他的话可以解释说,佛教认为天主教的“天主”和佛教的“佛”,是同等意义上的概念,都是一尊的神。圆悟认为利玛窦并没有懂佛教的“空”。佛教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现世现象视为“空”,看破“三界”,即为佛陀的“本性”。这种“空论”其实和基督教“无始无终,无色无形,无所不在”的“基督论”(Christology)有相似之处。圆悟不愿辩论具体。他认为耶稣会士和中国信徒对传教已经是“迷而不悟”,过于热心了:“使天主苟不自悟,则亦浮沉三界之人耳,焉能以灵魂与人哉?”[27]

 

通容(1592-1660)是福建福清人,圆悟的徒弟。《原道辟邪说》比较了佛教的 “空”和天主教的“无始无终”。《天主实义》说天主无始无终,人禽草木有始有终,因此天主永恒,高于万物。通容赞同“无始无终”的说法,但他本佛教“唯心”之论,认为“心”无始无终,万物只要有“心”,即为“无始无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天主教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