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浏览次数: 77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所有这些引发一个更深入的问题:耶稣会士努力采取迎合儒家的策略,虽然成功地取得了部分开明士大夫的支持,但是最大的反对力量也是来自儒家。相反,耶稣会士对佛教和道教采取激烈的批评态度,而来自佛教、道教的反对倒是比较和缓。直至清末,在华基督教的反对力量主要都是来自儒家社会。这是个复杂的现象,要另外详加研究。但目前的这些例子起码能说明:儒家以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居,在社会上占有更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特权。当天主教与之合作,与之对话时,它是开放的,它会提供相当的便利,甚至相当程度地改变自己的许多东西。而当基督教渗入中国内地,构建自己的教会利益团体的时侯,最易形成的冲突对象显然也是儒家特权阶层。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他们采取了激烈的反教态度。这时的冲突其实已不是理念上的,而是利益上的。因此,攻击和谩骂,以至大打出手,刀光箭影就不可避免。明末的“教难”较少流血,清末“教案”就往往血流成河。

 

儒家与基督教在社会领域还有几处基本的冲突。第一,天主教独尊上帝,主张人人平等。正统儒家讲纲常关系,讲等第,对教会内的平等不能接受:“一事天主,遂以子比肩于父,臣比肩于君,则悖伦莫大焉。”“以天主为父,万民为子,而仁孝转大,世间君父同为兄弟,何足事哉?噫,逆亦甚矣。”[30]很多人不喜欢教堂里男女、长幼、上下不分的气氛,士绅们觉得许多权力被教堂里的神父僭夺了,他们把伦理关系的混乱说成是“悖”,是“逆”。

 

第二,儒家宗法制度中,地方绅士通过祭祖,获得基层民众的权威。天主教正好反对这个制度,这使士绅难堪。漳州晋江绅士,崇桢末年以礼部尚书入阁办事的东阁大学士蒋德 受东林时代的风气影响,“向与西士游”,关系不错,但未入教。当他在家族中修祠堂家庙,祭奉“家主”时,他的耶稣会士朋友劝他应该修教堂,奉“大主”。从此,蒋与教会反目,事见他的《〈破邪集〉序》。

 

第三,天主教主张一夫一妻制,反对妻妾制,而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士大夫通常纳妾。这婚姻家庭制度的严格教义,使得天主教在中国十分特别。反对这一教义的士大夫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大受说:“从教后,则虽帝王之贵,只许一夫一妇。……余友周国祥,老贫无子,幸买一妾,举一人,才二岁。夷教之曰:吾国以不妾为贤,不以无后为大。周听而逐其子之母。今不知此子活否?”



www.350xue.com
[31]这个周姓教友的例子,与其说是个故事,不如说是个寓言。它的寓意是:天主教把男女婚姻看作是与上帝关系的一部分,男女平等;而儒家把婚姻看作是宗法关系的一部分,妇女被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处于不利地位。这方面的区别确实很大。

 

“民教冲突”可以在地方一级发生,福建绅士编辑的《圣朝破邪集》集中反映了叶向高、艾儒略把天主教带进福建后引起的地方级的冲突,其方式还停留在辩驳、漫骂阶段,还只是宗族和衙门的权威夹在里面。冲突在南京和北京发生时,就构成了全国性的事件。沈 在“南京教难”中,用上疏的形式挑起争端,达到在全国驱逐传教士的目的。其冲突过程中就有中央权威的介入,动用了司法、监狱等手段。到清初,由于“中国礼仪之争”的激化,康熙和教皇,以及欧洲君主的卷入,中西教的冲突发展到国际间。外交的,乃至战争的手段都会运用。在这系列阶段中,与其说是中西间的不同教义和文化在冲突,不如说是中西方的各自的权威力量在较量,

 

 

 

三,“西学”、“实学”与“汉学”

 

 

“学在实讲”

 

明末是中国学术突起变化的时代。按中国文化的主流变化来讲,明中叶以后,在江南出现相对于“程朱之学”的“陆王之学”。“陆王之学”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这种学说因为强调主观体验,给思想界带来解放,也给人的言论、伦理、行为和社会生活带来自由。但就在万历、天启年间,就在原来流行王学的江南地区,思想、学术、文化又转向实证,出现了一股“实学”之风。到清初,除了有“理学”的回归外,学术界的风气主要转到了“实事求是”、“无徵不信”的“汉学”、“朴学”一路。

 

从“王学”到“汉学”,这样巨大的转折,原因很复杂。有许多的社会原因,如对“心学”流行后导致的思想解放、朝政松驰后的社会活跃等等。就学术原因而言,杨慎(字用修,号升庵,1488-1559)反对“学而无实”、“学而无用”, 提倡训诂考据的主张,是在“西学”进入中国之前,最接近后来的“汉学”。但是,杨慎是四川人,少年、青年在京读书、做官,中年到死,一直被贬,流放在云南。他的活动范围,他的著作长期未进入当时的学术文化活动中心,未得刊刻流传,因此也没有立即获得影响。杨慎的著作是在万历年以后,经焦hong的品评,才在江南为人所知的。杨慎学说是在清朝才真正被人认识的,《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丰,推慎第一。”

 

相反,西方神学、哲学、科学学说在江南地区的传播,有一条明显的发展线索,或是大张旗鼓,或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江南学术。从“西学”到“汉学”,线索很清楚。明末的传教士神学,当时社会人士概括为“实”字,“真”字。冯应京在万历二十九年就在《〈天主实义〉序》中,解释“实义”的“实”字:“实也者,不空也”。“是书也,历引吾六经之语,以证其实,而深诋谈空之误”。天主教神学之所以标榜自己是真实,主要是为了与谈“空”的佛教和空谈的王学区别开来。为什么天主教神学可以不同于佛教和道教的“空”、“无”之论,用实证的方法来讨论神的本质,这一点当时人已经清楚,这就是他们有“实学”(科学、西学)为自己的天主之论打基础。

 

传教士不是单纯技术地介绍科学,总想引导出西方人的基本思想。天启年汤若望在《〈远镜说〉自序》中介绍望远镜,引出的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经验实证论:“昔亚利斯多称耳为百学之母,谓凡授受以耳,学问所以弥精弥广也。若目有司,则巴拉多称为理学之师。何则?盖其陡与物遇,见其然,即索其所以然。由粗入细,由有形入无形。”显然,这种循序渐进是西方实证主义的传统。

 

李之藻在翻译《名理探·名理探向界》时,把形而下者称为“实学”,形而上为“词学”:“论物,则称实学;论号物者,则称词学。”这是一个不同的“实学”概念。在欧洲经院哲学中,把主张概括事物之“一般”和“普遍”特性的学派,称为“唯实论”(Realisme),即李之藻翻译的“实学”。另一派相反,他们注重事物个体的“特殊”和“个体”,认为“普遍”、“一般”所概括的东西都已“名存实亡”,所谓的“共相”只是个“名字”,自称为“唯名论”(Nominalisme),即李之藻翻译之“词学”。李之藻在翻译的时侯,不大可能完全明白这是西方经院哲学史上著名的“名实论”之争。在数百年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长期争论中,问题已经变得很复杂,在今天也很难概括,不能简单论之。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十四世纪时,托玛斯·阿奎那是主张“唯实论”的,他认为:越普遍,越一般,越具有“共相”的事物和概念,越是具有真实性。科学寻找人间的普遍性,而宇宙的普遍真实性,在于上帝。所以,天主教徒讲的“实学”,其实是与其神学相关的,只是明末大多数的学者都无法明白,这西方哲学中的“名实论”包含了形而上的“超验之学”,只认为“西学”、“实学”同于“有用之学”、“经世之学”。中西的“实学”就是在这里分道扬镳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天主教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